一 历史沿革
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夏、商时期属东夷。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传说即为姜太公钓鱼处遗址,姜尚也是日照人士。
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
历经沧桑沿革,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州道和琅琊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政府。
1940年3月,中共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隶属滨海专员公署。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
1985年3月撤县建市。
1989年6月建地级市。
1992年12月设区带县。
金(南宋)翰林日照状元张行简在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到:“大定二十四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喜不自胜,欣然命笔。” 《山海经》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纪年》亦云:“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 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二 龙山文化
考古发现,早在数万年以前,日照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距今7000年前后的北辛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村落聚址。在这里发现的大汶口文化的图象文字,被史学界认为是古代文明的火花。龙山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日照是山东龙山文化最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实地调查,已经发现的龙山文化地点有100多处,其中多处因有重要发现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为探索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照地区龙山文化发掘资料十分丰富,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动物标本和建筑遗物等,是原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真实再现。
工艺精湛的玉器、石器、骨器。大量玉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的出土,是认识和研究龙山文化面貌的重要内容。当时制作玉、石器,从选料、琢打、钻孔、磨光到雕刻花纹,工艺已相当成熟;骨、角、蚌器的加工制作也十分精细。由专门的工匠从事加工制作。器物的类别有生产工具、加工工具和武器,特别是有的已具有权利象征或浓厚的宗教色彩。
高度发达的制陶业。在古代制陶发展史上,龙山时代的制陶工艺达到最高水平,包括日
照地区在内的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更是达到了顶峰。普遍使用快轮技术,制作的陶器陶型规整,器物类别丰富多样,有鼎、鬲、盆、罐、杯、碗等数十个种类,经磨光烧出的陶器富有光泽,先进的烧窑技术可以烧出黑、白、红、褐、灰、黄等多种颜色,器物表面纹饰主要有篮纹、弦纹、和绳纹,使陶器庄重、素雅。特别是壁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成为最高水平的代表;而形状如雄鸡报晓的陶鬹,更具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的象征意义。龙山文化黑陶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日照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多处古代城址,高耸的城墙,深深的环壕,在古代社会发展研究中有多层意义。建造的房屋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夯筑台基、挖基槽、立木柱、使用土坯、房屋周围铺垫散水设备等先进的建筑技术,在日照龙山文化中都已经使用,反映出龙山文化的社会发展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先进的农业养殖业。从以采集、渔猎为基本生产方式,到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形态,是社会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在日照龙山文化遗址中,人工种植的稻、粟等农作物,猪、狗、羊、鸡、鱼的的骨骼都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数量众多的农业生产工具、捕鱼、狩猎器具,也直接证实这时农业、畜牧养殖业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生产活动。
丰硕的科研成果。早在1936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尹达、梁思永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开始对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建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等分别对两城、丹土、东海峪、尧王城四大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1995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以两城为中心的区域,采用聚落考古调查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在两城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是龙山城壕,在丹土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是大汶口、龙山文化、周代相互叠压的城墙圈,东海峪遗址的考古解决了大汶口与龙山文化传承关系的重大学术课题,在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土坯式房屋结构的建筑。这些对研究日照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特点以及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陶文化
陶文化源远流长。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缕孔。如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遗址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
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绝,系珍贵文物。
日照黑陶俗称日照土陶,是日照土陶器中的灰、黑色陶器。日照黑陶最早民间称谓出自明洪武年间村落族谱,:“祖上以制作土陶器为生,土陶器包括红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据考证日照制陶的烧制方法为水润闷窑法,是烧制实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莲县志》、《莒县志》、《安东卫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业被称谓为“日照土陶器业”。1959年至1990年被称为“土陶器业”、“陶瓷业”及”砖瓦业”等称谓,1990年以后改称“日照黑陶业”。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陶的名称也随着其形态以及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黑陶在1990年前称谓为日照土陶,功能为实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砖、青瓦等,官方记载从业人数上千人,产值上百万。土陶中的工艺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记载。1990年以后,日照土陶官方称谓为日照黑陶,功能为高档工艺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报纸、年鉴、地方志上都有记载。官方记载的黑陶工艺品企业已达30家,工商企业注册从业人员已达500人,年产值上千万。黑陶中的实用性器皿如黑碗、黑盆、青砖、青瓦已淡出市场。
以1990为分水岭,日照黑陶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百姓生活中的灰黑色实用性土陶,发展为高档黑陶工艺品。功能从实用到观赏。黑陶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花盆到花瓶,青砖青瓦到平面浮雕、陶制大缸到大型工艺品、泥哨到各种模制工艺品、泥塑-----雕塑。工艺由简单的雕刻工艺发展到镂空、挑点、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种工艺技法。
在日照市志中,共有26个村庄以窑命名。制作土陶器的村庄多达100个,因日照最早的地方志为《莒县志》,为明洪武年间编著,故日照黑陶器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 1920年日照县署设劝业所,管理全县的手工业,1955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手工业管理科。
1959年后设县陶瓷厂,1990年设市黑陶厂,但因派系太多故无法区分,所以我们统称为日照黑陶手工艺传统技术。
“日照黑陶”的官方志称谓最早出现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大事件中,1990年7月29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与日照市文化局在黄海宾馆就日照市黑陶工艺品厂隶属关系改变事宜达成协议,文化局将黑陶工艺品厂无偿转让给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管理。在此之前的莒县志(1981)、日照市志(1989)年、五莲县志(1991)中均称为“土陶器”。日照土陶器在官方地方志中明确包括黑碗、青砖瓦、缸瓮盆罐等,在官方记载中80年代手工艺人已达1000余人,烧制
用的土窑也达到百余个,传承派系更是多达上百。目前最为著名的为兆启黑陶。
四 太阳文化
日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
据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日照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上的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大羿陵、老祖象、东方神龙、老母庙、石鸡、石椅、石磨、日晷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遗迹。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
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
五 日照农民画
日照和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日照农民画,是日照民间传统抹画的继承与发展,在全国民间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先后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孕育期、建国初期的雏型期、改革开放后的定型期以及新世纪的创新发展期。明清时期,日照抹画大量应用在器物、门帘、楼宇装饰上。新中国成立后,日照抹画以新的内容、形式得到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大跃进”时期,为了配合政府宣传,农民在农闲时于大街小巷、船头、炕头、中堂处涂画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画面,形成独特风格,被称为“农民的画”。农民画以生活气息浓厚,色彩艳丽、线条粗壮、构图饱满,具有时代民风民俗为特点。1958年,日照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农民画协会。1988年,日照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随后,十余次出国展出。新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作者进一步吸收日照抹画、剪
纸、年画的特点,使日照农民画的民俗生活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形式更加质朴、率真、丰富。时至今日,日照农民画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1997年为迎香港回归特绘的“日照民间绘画百人、百幅、百米长卷”,更是以其匠心独运、风格特异引起国内外关注和欣赏
日照农民画是一种由农民表现自我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并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乡土绘画,也可说它是古朴的民间绘画注入了当代农民的现代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绘画形式。它既保持着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
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着鲜明的特点:在色彩上,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厚重而不混浊;对比强烈而不刺眼;色彩单纯而不显单调,给人以色彩丰富、明快、艳丽的感觉,在表现形式上吸取了剪纸和汉画石刻的特点,使构图饱满、丰富,画面满而不塞、多而不乱,不讲透视、不重比例,以意造形,以形抒情,使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