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我的家乡山西运城的一些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06-07 06:42:16 阅读: 评论:0

家乡的风俗习惯
—————从饮食和民间玩具谈家乡风俗日常饮食习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烟酱醋茶”,全是有关吃喝的,雅些称“饮食”。悠悠万事,惟此为
大,不可须臾离也。不独凡人,圣人也是如此,有言为证:“食、色,性也。”不独国人,老外也如此,费尔巴哈说:“心中有情,脑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一根落锅,一根飘,一根白练已出刀。”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这种场景,人们一定会说,这是山西的飞刀削面。看山西人削面是一种美的享受,吃山西人削的面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为面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在我的家乡运城,大部分家庭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在加上各种各样的浇
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运城,平陆的油泼面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具体做法是在凉水里放入少量盐和食用碱,将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放置一个小时以上,中间要揉面数次,保证面团均匀光滑。将面擀好,切成指头粗的面条,然后水开后下锅,再加入洗净的小青菜煮熟后,把面盛入碗内,加入盐、味精、鸡精,再放上葱花、香椿嫩芽,在葱花上撒上辣椒面,把烧好的热油浇到辣椒面上,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生抽和醋拌匀就好啦。油一定要多些,否则就不是油泼面的感觉了。想起来就流口水,吃完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就绝了。俗话说:“喝原锅汤,化原锅食”,记得小时候每次吃完面条,妈妈都会给我们盛一碗下面条的汤,美名其曰“原汤化原食”。还给我们讲这其中的典故呢!
除了山西经典的面食外,运城还有它特有的地方特色小吃!比如稷山的大麻花,不同于天津的大麻花的甜腻,稷山的麻花口感酥脆、味道清香,更加香咸,尤其是花股麻花最是好吃。每到农历的二月二,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在运城,一般农村,二月二时,家家户户都要吃麻花,也有点地方吃煎饼。
芮城麻片也是一绝。芮城麻片创自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以酥脆甜香而著称于省内外。芮城麻片为山西省八大名食之一。1981年,在全省商办工业副食品质量鉴定评比会上,曾荣获名特产品的第一名,畅销许多省市。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用芝麻、小米汤、熟面粉、大豆油、
柠檬酸、广东榴花白糖等十余种原料和质软甘甜的芮城井水精制而成。片薄如纸,晶莹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后有余香。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长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等很多好处,老幼咸宜。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走亲访友,基本上家家桌上都有麻片!麻片在运城,是过年走亲戚的馈赠佳品!
在运城的临猗县,每当夏末小麦丰收后,当地的新女婿都会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
的寓意。这就是临猗县的传统习俗,俗称走麦罢,是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
民间玩具
山西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民间风俗,它同乡村民俗一样恬淡而淳补,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体现和物化。
在我的家乡,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俗称“三天”,在运城,“三天”时,大人们为婴儿编织,制作竹笼、花篮、绣球等玩具,做为礼品挂在土炕上方。当婴儿哭闹时,用这些玩具来哄逗。到了婴儿出生的三十天,就要过“满月”。这是农家的喜庆日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送礼品、喝喜酒。礼品大部分以玩具为主,有布虎、布鸡、青蛙枕头、面塑的小猴小狗以及“麒麟送子”、“二郎担山”。还要给婴儿戴“
百家锁”,系“吉祥骨”。婴儿的一百天称“百岁”,家人要给婴儿置“拴娃石狮”、“守娃麒瞵”一类的玩具,既能玩耍,又能防止婴儿滚爬磕碰。过周岁,在运城农家有一种占卜儿童前途的礼仪,这天点燃香烛,献果供食,用面捏制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秤尺、升头、彩缎红绸、女工剪子针线、刀枪棍棒、锄镰犁耙、钉锤扳钳等,代表各行当的实用工具,将其置于婴儿四周,任其抓取,观其先拈何品,以做佳谶。
提起老虎,无人不惧。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但民间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却总是憨气可爱。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做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比如婴幼儿睡觉的虎枕,满月时大人给婴儿脖子上带上虎头护身符,过节时胸前围着脚踩五毒的虎牌,挂上艾叶虎。能跑会走时脚踩虎头鞋,头戴虎帽,为防寒手上再套个虎头暖袖,小孩在玩耍时,口吹泥虎哨,手拿皮老虎。在运城最有特色的要算虎头枕了。用布块、绸缎为枕面,蚕茧、荞麦皮装枕芯,再用彩画或彩纸刺绣各种花纹图案,经过民间艺人巧手装扮一番,酷似一只既乖巧又憨实的卧虎。芮城的虎枕,虎身和虎头可拆可合,携带拆洗均方便;万荣、河津的布虎用黄十布做底料,只在虎上画以斑纹或四季花,简练醒目;绛县、新绛的布虎绣扎细腻、精巧;万荣还有双头虎枕,在枕的两边各做一个憨态可掬的虎头,身体同四肢成为一个舒服的圆形软枕;绛县的“虎头鱼尾枕”,由天真幼稚的小虎头与活灵活现的尾鱼组成—体。贵在那虎的形象既有虎娃的气质,又有“王”的风度、鱼的形象
既显得灵秀又显得温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奶奶、妈妈、亲手制做的,凝聚着深厚的母爱,寄寓了祝福与冀盼。
每当春暖花开,不少村庄里便可听到“咕咕叽叽”的泥哨声,这种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运城的泥哨,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龟、青蛙等,还有男童女孩造型的泥哨。有些偏重于写实,如新绛的鸟类、龟、青蛙形泥哨;有些则偏重于写意,极为概括简练,如稷山的鸽子、八仙造型的泥哨。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潜在的美,使小小的泥哨富有吸引力。这种民间泥哨,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万荣古城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同七音哨极为相似。由于时代变迁,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可以说它是泥哨中的精品。
不论是饮食习惯还是民间玩具都同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同时又被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等生活条件所影响。具体到运城的饮食习惯和民间玩具上,抽丝剥茧寻找着家乡风俗习惯。从这些它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感情,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象中,从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中,可以对我的家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山西民间玩具》
《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饮食风俗》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6:4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091335192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知识]我的家乡山西运城的一些风俗习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知识]我的家乡山西运城的一些风俗习惯-.pdf

标签:玩具   民间   运城   婴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