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12期
也说陶笛
陶笛 (又称洋埙),美国人俗称为甜番薯,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在西洋的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长笛类乐器是管状的,而陶笛是球状或蛋形的。它的发声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它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早期的陶笛的材料多为泥土、骨头、果壳等天然材料,现在多用陶瓷制作,也因此有了“陶笛”这个名字。陶笛的音色圆滑清脆,悠扬飘逸。要说起陶笛的起源,很难界定它是从哪里开始发展出来的。在考古的文物中发现,人类在一万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骨头钻孔吹奏出简单的音。而在中国商周时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蛋形乐器,称为埙,虽然外形和材质跟现在的陶笛很像,但发音的原理却不相同,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到现在陶笛的发展,只能说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两种乐器。现在见到的陶笛,应是由早期受到南美洲的Aztec人和Maya人做出仿鸟鸣的乐器影响,自公元6世纪开始,陶笛就在祭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在仪式进
行中配带在身上,不过当时它的功能仍属于装饰,而非音乐上的。后来这种南美乐器在公元1300年传到欧洲的英国,英国人用羚羊角封口制作成了一种叫“Gemshorn”的乐器,不过它是直吹的。后来在1853年,一位意大利音乐家发明了一种10孔的类似小鹅的乐器,也用意大利文的“Ocarina”为他的乐器命名,这乐器也就是目前我们现在看到的潜水艇形的陶笛,“Ocarina”这名称也被我们用来作为此乐器的通用名称。当时也奠定了用7种不同尺寸组成的陶笛乐团,以古典和歌剧的曲子为主。 到了1900年,在美国开始风行这种乐器,并且因为他的形状像番薯,而给予他“甜番薯”这个名称。在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军队为了提高士气,在军队中广发用塑料做的陶笛,并且改为8孔的形式。同一时期的日本,日本人改良意大利式的陶笛,成为12孔的陶笛,一直到现在,陶笛仍为日本普遍可见的乐器。到了1960年,英国的一位音乐家发明了4孔的陶笛,可以吹奏一个8度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圆球形陶笛。后来一位雕塑家在4孔陶笛基础上改良成为最多可以到7孔的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