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杆(索)抗拔承载力检测方案
1 目的
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锚杆(索)抗拔承载力检测。
3 依据
3.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2 桩基设计文件
3.3 岩土勘察报告
4 工作流程
4.1 接受委托
正式接手检测工作时,检测机构应获得委托方书面形式的委托函,了解工程概况,明确委托方意图即检测目的,同时也使即将开展的检测工作进入合法轨道。
4.2 调查、资料收集
为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实施的可行性,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尽可能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必要时检测技术人员到现场踏勘,使地基检测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检测质量。主要收集内容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设计施工资料、基坑平面图、现场辅助条件情况(如道路情况、水、电等)及施工工艺等等。其中地基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类别、设计标高、检测时标高、设计锚杆承载力特征值等等。
4.3 制定检测方案
在明确了检测目的并获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后,相关技术人员着手制定地基检测方案,以向委托方书面陈述检测工作的形式、方法、依据标准和技术保证。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等等。检测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4.4 前期准备
4.4.1 检测的仪器设备
1 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组织配套、合理的检测设备,如根据最大试验荷载合理选择千斤顶和不同量程的压力表或压力(荷载)传感器(满足在量程的20%——80%范围内)。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系统调试,所有计量仪器必须在计量检定的有效期内。加载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和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荷载要求,加载时千斤顶与锚杆同轴。
2 另外,现场检测环境有可能受到温湿度、电压波动、电磁干扰和振动冲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满足仪器的使用要求,此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1.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和刮风下雨的影响,尤其在昼夜温差较大且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更应注意;2. 使用时应远离强磁场,传感器通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线等),以确保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3 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并符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中4.4.1条规定。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
4 锚头位移及变形量采用位移传感器。
5 基本试验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应与工程锚相同。
6 最大试验荷载不应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得0.9倍。
4.4.2 抽样规则与抽检数量
1 抽样规则
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90%后,可进行锚杆试验。首先应具有代表性,才能对工程实际质量问题有所反映。抽样原则如下: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点。
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点。
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点。
4)施工工艺不同的点。
其次考虑检测点的随机性。
2 抽样数量
基本试验每种锚杆数量不应少于3根,且试验锚杆材料尺寸及施工工艺宜于工程锚杆相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应去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4.4.3 现场检测人员不少于2人,且均持证上岗,进场前对测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5 现场检测
4.5.1 基本试验
1 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试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和锚杆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进行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验证杆体与砂浆间粘结强度设计值的试验时,为使锚固体与地层间首先破坏,可采取增加锚杆钢筋用量(锚固段长度取设计锚固长度)或减短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取设计锚固长度的0.4~0.6 倍,硬质岩取小值)的措施;
(2)当进行确定锚固段变形参数和应力分布的试验时,锚固段长度应取设计锚固长度;
(3)最大试验荷载不应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得0.9倍。
2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宜采用循环加、卸载法,其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下表1确定:
表1
加荷标准 循环数 | 预估破坏荷载的百分数(%) |
每级加载量 | 累计 加载量 | 每级加载量 |
第一循环 | 10 | 20 | 20 | | | | 50 | | | | 20 | 20 | 10 |
第二循环 | 10 | 20 | 20 | 20 | | | 70 | | | 20 | 20 | 20 | 10 |
第三循环 | 10 | 20 | 20 | 20 | 10 | | 90 | | 20 | 20 | 20 | 20 | 10 |
第四循环 | 10 | 20 | 20 | 20 | 20 | 10 | 100 | 10 | 20 | 20 | 20 | 20 | 10 |
观测时间(min) | 5 | 5 | 5 | 5 | 5 | 5 | | 5 | 5 | 5 | 5 | 5 | 5 |
| | | | | | | | | | | | | |
注:1、每级荷载施加或卸除完毕后,应立即测读变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