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小学造句我有新招
作者:黄文华
来源:《商情》2011年第02期
[摘要]怎样才能让孩子的造句有血有肉、生动灵气呢?针对“什么是什么”的句型训练,笔者总结了四种方法。
[关键词]造句 句型练习
第一学段出现的造句练习,常常令教师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指导是粗线条的,孩子们无从下手。如果指导得比较精细,也会出现问题。在“什么是什么”的句式中,孩子们在启发引导下,会造出一些基本的句子,像“我是小学生”、“妈妈是工人”。但不要以为造句训练是雕虫小技,可以信手拈来。我就曾在课堂训练中发现,自第一个孩子造出“妈妈是女的”之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其他学生纷纷仿效,屡屡造出诸如“奶奶是女的”、“舅舅是男的”、“爸爸是男的”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你也不能说错。但如果放任说下去,
估计七大姑八大婆只要能辨得出性别的,都要搬出来了。追风——人云亦架——有骨无肉,是低年级学生造句的两大通病,孩子容易搭个架子把什么都往上贴。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造句有血有肉、生动灵气呢?针对“什么是什么”的句型训练,我总结如下四种方法。
一、铺轨策略——搭好支架,推动句子的全面扩容
在这个方面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可是点击热区,追问人物的相应工作。我问:“小朋友们的爸爸分别是干什么的呀?”有孩子说:我爸爸是交警。如果到此为止的话,句子显然如同白开水,倒了几滴就嘎然而止了。我因势利导:“交警是干嘛的呀?”“管交通的。”孩子说。“你感觉他平常工作累不累?”孩子说:“很累很累。”“那你能不能把刚才的描述连起来说说呢?”在这样的启发下,孩子造出了:“爸爸是交警,每天早出晚归可辛苦了。”这样孩子就在简单的句子里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情感,不再索然无味了。其他孩子也能在第一个孩子的带领下,造出诸如:“奶奶是退休工人,在家里养花弄草度晚年”“妈妈是幼儿园老师,交给小朋友们许多知识”等句子了。二是可以切换对象,拓展童话的生活空间。我问:“孩子们,蜜蜂生活在哪里呀?”学生马上答在花园里。我又趁热打铁:“那我们可以说
谁是蜜蜂的家呀?”于是孩子造出了“美丽的花园是蜜蜂的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