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我收获很多,通过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专家引导,理念更新
本次培训,各位教师的研讨,阐述了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在这些教师的引领下,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小学的数学教师,我们思考地太少。平常我们在学校中,考虑地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地并不多,甚至于忽视这一方面。
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一些短期利益,而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不局限于单一解答方法的教学;不要盲目地迷信新课程标准,而应辨证地看待它。
二、同行交流,教学相长
本次培训,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数学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位教师的不同情况,并且
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学习中,我们不断地交流,并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教学相长。
三、更新理念,学以致用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通过实践,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认真学习,我也圆满完成了本次培训的各项任务。
尽管网络教育培训那么快就结束了,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我受到的思想振荡将伴随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与各位同行之间的交流还将延续,教学业务水平还得精益求精。
通过本次学习,对我今后的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今后我将努力做到:
(一)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质疑
孩子生来就爱提问题,因为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巴尔扎克说过:“问题
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一种新理论的产生或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显得重要,而且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而且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起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形成的。刚开始他们往往是提不出问题的,但是他们又是热爱学习的,这种很想表现自已,解除心中的困惑,而又无法表述出来的矛盾,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严重的会封闭孩子的心灵,形成寡言的性格,敢反驳的精神。首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不能一概否定,而是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对于优秀的学生,也应鼓劲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春风化雨般的奠定了基础。其次要教给学生论断质疑的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论断质疑的方法,就犹如交给学生摸索黑暗道路的一盏明灯。
1、利用旧知识引导新知识,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土壤里培植出来的,新旧知识存在某些相似点,区别点。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后,引导学生观察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区别、对比学生提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问题,再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又提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能不能从十位退一个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摸索、提问、使教学明朗化。
2、从典型错例入手。典型错例折射出学生的疑点、难点。错在哪儿?为什么错?如何防止错误?这些问题都要让学生一一查问自己,直到弄个“水落石出”。
3、认真观察,对事物提出不同观点。
(二)多给学生操作机会,参与实践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儿童的本性,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低,是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动手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这不仅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运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对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这样,学生在形成技能过
程中,也就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因此,在进行10以内和数物认识以及以后的进、退位加、减法和乘法、除法的教学中,都要坚持以教材的需要出发,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如“乘法的意义”是低年级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较难理解。教学中就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圆纸片),指导他们2个2个地摆,摆三次摆完后提问:每一次摆几个圆片?摆了几次?要求3次一共摆了几个圆片?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等于几?再用同样的方法,用正方形纸片摆4个3,让学生想想应怎样摆?(一次摆几个,要摆几次?)由此引简便的计算方法——乘法。实践证明,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做法上要注意启发性、阶段性和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动手操作而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次。
(三)多给学生表述的机会,鼓励创新
人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过程的体现,表述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壳。根据学生喜欢自我表露的心理,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个学生多提供口头表述的机会,这不仅可迎合学生心理的需要,又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述能力,还可检验出学生对算法的思路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差,他们往往对所学的概念、法则及思路等等,表述不清楚不
完整。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低年级数学教学,要重视口头表述的训练。借助语言,把思维过程完整的表述出来,使概念与语言形成联系。如在教“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要利用教具演示讲解“9+2”的凑十法后,一边让学生复述“9+2”的计算思路,一边由教师板书写出思路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表述9+3、9+4、……9+9的思路过程和算法。让学生在边说边练的过程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总结出“看破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的计算方法。此外,还要在课堂上有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使学生敢说、爱说、慢慢学会说。同时还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有条理,有逻辑性,表达更准确、充分、完整。
(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低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