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一些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06 05:02:50 阅读: 评论:0

瓷器的一些历史
商周至秦、西汉时期
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白陶和印纹硬陶。
原始瓷出现于商代,从陶器缓慢过渡到瓷器。商周时期到秦、西汉时期,也即原始青瓷的发展。釉是用石灰石加黏土配制而成的,含铁元素较多,所以呈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物纹饰多呈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等。多数器型以青铜器造型而作。
东汉时期
东汉以后,青瓷就真正基本形成了。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施釉已改为浸釉法,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逐渐成为主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
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瓷业衰退,但到了北朝时期出现了重要的白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到隋唐时期,称为南青北白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
隋代瓷器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隋代的壶、罐造型比南北朝时更加瘦高,讲究曲线美。
隋代越窑青釉四系罐
唐、五代瓷器
唐代青瓷
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子淡灰色,紧密坚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凤格。
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子比前更致密,灰白色,釉子匀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代长沙窑
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俑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瓷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青灰、灰红及肉红;釉子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
唐代长沙窑青釉贴花执壶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
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唐代黄瓷
唐代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准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此外河北内邱窑、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也兼烧一些黄瓷。寿州窑黄瓷可以作为唐代黄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眨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恶,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归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色;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注子、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窑相似。
唐代寿州窑黄釉瓷
唐代黑瓷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唐代花瓷
唐代花瓷是唐代一个新出现的瓷器品种,它是在黑釉或黄釉、黄褐釉、天蓝釉、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一般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相间,对比强烈,釉斑排列无论是有序或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花瓷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唐代生产花瓷的窑口主要是鲁山段店窑、郑县黄道窑等,近年来有些假的花瓷行世,这些质品多数制作粗糙,而且彩斑混杂,与唐代花瓷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唐代还有一个新的陶瓷品种,即绞胎瓷器。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还有的施绿釉。它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碗、盘、枕等。由考古资料知,唐代的越窑、巩县窑及
耀州窑均生产绞胎瓷,唐代晚期开始出现专门生产绞胎枕的作坊。
宋、辽、金、西夏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宋代著名的窑系有: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定窑系,
以生产白瓷和釉下彩绘瓷为主的磁州窑系,以生产红,蓝窑变釉为主的钧窑系,北方生产青瓷的耀州窑系,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和龙泉窑系,及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产黑瓷及各种黑色窑变釉的黑瓷系等。除了这些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宋朝宫廷还建立了汝官窑,钧官窑、汁京官窑,郊坛官窑,"哥窑"等官窑群。与宋朝同时,中国北方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业。这些地区所生产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受到唐,宋北方诸窑影响的痕迹。
宋代汝窑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
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北宋汝窑三足樽
宋代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自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宋代钧窑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
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钧窑瓷器底刻有""""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宇体工整,刻工精美。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
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5:0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9897066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瓷器的一些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瓷器的一些历史.pdf

标签:瓷器   青瓷   生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