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6 00:26:59 阅读: 评论:0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平遥古城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具特色,悠久古老。这些资源为平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对增强平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平遥旅游的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使平遥旅游业保持独特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及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文章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法、资料收集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与知识,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利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章 绪  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全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承的、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人们以口头的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浓厚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比如民间的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工艺技能和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以及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在构建地域人文精神、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有效的运用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和多元收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平遥古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底蕴深厚。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平遥古城”的建设等等,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第二章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与利用适宜性分析
2.1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2.1.1 平遥古城-城内概况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
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国际摄影节(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简称 PIP )始创于 2001 年。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
2.1.2平遥古城-平遥三宝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一宝古城墙
  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宝镇国寺
出古城北门,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三宝双林寺
  位于古城西南。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2.2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分析
平遥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这是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标志。平遥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方式加以开发利用,所以说,平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是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旅游资源。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平遥古城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新的旅游亮点,如白沙壁画、纳西古乐、金沙等等。可见,只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被展示出来。
其次,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当地各种有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平遥古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的话,仅仅是一座景色优美的小城镇而已,与其他一般的城镇没有太大区别。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作为支撑,平遥古城才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影响较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增加了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含金量。
最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的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吸引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投资者,增加了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收入。
第三章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对策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0:2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824191913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pdf

标签:文化遗产   物质   古城   旅游   文化   发展   传统   城隍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