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
作者:张 超
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5期
张 超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作者简介:张超(1987- ),男,汉族,山东省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陶瓷工艺与设计。]
摘 要 如同传承至今的古代文化一般,古代的雕塑也通过独特的方式绵延不绝。美学与艺术结合、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基于造型艺术方面,自然而然地存在属于自身的法则。文章着眼于装饰性、绘画性、审美性、意向性的角度系统地阐述古代雕塑的相关内容,试图由本体艺术内领悟古代雕塑在艺术方面的魅力。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5-133-02
1 绘画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显著,和绘画间存在诸多共通与彼此联结的地方,彰显于原始的工艺美术形制之中,因此业界曾戏言“古代的雕塑与绘画是同胞的兄弟,其胚胎均是原始的工艺美术”,上述观点基本是正确的。由彩陶时期伊始,塑和彩两者彼此补充且相得益彰,基于陶塑中加彩(即妆銮)使塑造形式的表现张力得以增强,等到原始造型趋向于成熟、且捏塑工艺得到充分的优化之后,“塑形绘质”艺术依然是独立自主的。纵观既有的古代雕塑,诸多形式均为妆銮过之后的泥塑石刻、木雕以及木刻等。雕塑的艺术传承至今,已形成单向发展之势,“纯美术雕塑”不需要再去对它重彩浓墨,要以自然的本质为媒介得以显现出来,但是民间雕塑还留存妆銮的传统形制,以加彩民间艺术在装饰水平方面其风貌是独有特色的,充盈着理想主义的企盼,诸如凤阳的彩塑与泥人张的泥塑加彩等都在持续地完善与改进,并使民族化本体艺术应运而生。上述本体艺术的产生体现我国的装饰雕塑语言,推动雕塑和绘画审美的要求存在相应的一致性,其一致性极度缺乏平衡。
我国古代绘画对比于雕塑、受到更高的重视程度,因为绘画作品是宫庭画师或文化墨客所作,而雕塑作品由工匠制成,而文人以及士大夫却很少参与其中。古代绘画者包括工匠和民间艺人等,由东汉末年伊始文人墨客积极创作绘画作品,逐步成为团队骨干,基于绘画领域基于统治者位置,并使绘画的地位凌驾在雕塑之上,通过深远的艺术观念使雕塑受到深层次的影响。因此使雕塑融合了显著的绘画性特点,绘画性以雕塑体积与空间为依托加以表现,同时高度重视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的节奏,其
线纹如同绘画线条一般,经由推敲和概括进行提炼并加以形成,同时关注色彩的协调与对比性特点,其个性极其张扬。诸如关帝庙中的关公雕像,脸膛是红色的,一脸忠义,一腔孤勇。其色彩与线条所彰显的泥塑艺术形式常见于我国不同的民族也区域之中,譬如汉唐釉彩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晋祠中的宋塑侍女、平窑双林寺的明塑等,其作品持续传承,永垂不朽。我国既塑又彩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彰显古代雕塑的绘画性,迄今为止,民间巨匠如同白描一般,普遍勾勒出人物的线描草稿,最后复制为雕塑,或有人直接通过硬质的材料描稿钩线,然后进行雕刻,基于上述技巧、完善其雕塑作品,必将融入相应的绘画性。我们欣赏与剖析古代的传统雕塑,首先要进入国雕塑的历史长廊中,同时需要以国画的审美视觉为依托,从而切合实际地深层次掌握我国古代雕塑美感方面的要点。
2 装饰性
我国古代雕塑在装饰性方面表现得极其突出,由于工艺美术是它的胚胎,古代雕塑通过工艺美术孕育而来,或人物、动物、器具艺术、宗教塑像、建筑装饰等,均折射出悠久而传统的装饰方面的盎然趣味。纵观宗的教造像形象,在表面上看,均是通过实质上存在的人物作为相应的依据,同时加上不可或缺的装饰与变化与宗教相适应的需求,追根溯源,通过观察生活为其提供创作方面的源泉。我国古代装饰性雕塑在形式方面存在变形和夸张的倾向性,比如说石狮的造型均由装饰而变形,将青铜器和玉器形饰融于其中、用线刻图案将装饰品格加以强化,经过装饰的石兽比写实雕刻出来的兽更加威猛高大,其身姿是神圣而不能够被侵犯的,树立其镇邪的神威,更好地发挥其建筑装饰性的相应功能。
3 意象性
意相当于主观角度上的意图,雕塑彰显精神的本质。我国雕塑对“意”的重要作用予以强调,常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物象予以观照,其观照携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取出中国画论之中常提及的“意在笔先”。象作为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以物象为媒介、雕塑家将会有相应的表达。“象”自古以来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历史阶段不同,其物象存在相应的差异,雕塑家不同,其眼中的物象将存在差异,因此这种类型的差异存在,雕塑将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及内容来。
意象造型与具象造型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后者完完全全地依赖精确地模仿客观物象方面,前者基于主观意识的指导,采取各种类型的材料、凝结而成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鉴赏者在欣赏古代雕塑的时候、将存在朦胧之感,其形象是意味深长的,并非绝对性地翻版了实质上的物象,也并非组合了单一纯粹的无意识,其性质是具备含蓄的美感、多义性、给鉴赏者以无穷的回味。古代雕塑源自于工匠手中,与书法、绘画艺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为书法绘画普遍由具备高文化素养的文人所作,然而雕塑彰显出来的特质和绘画书法作品貌似同宗同源。对灵性以及志趣予以强调,其创作的手法突破即有事物本来面目的禁锢,其形变与夸张同样是适宜的,然而没有与实际相脱离,有机地结合了理与情两方面,对写意以及传神予以重视,将内在精神得以凸显。“意象造型”主要服务于“生动气韵”。
我国装饰艺术的夸张性是不拘一格的,不要求再现其形式,在物象的表现之中、追求酣畅淋漓的新奇趣巧,正如书法艺术里的狂草、京剧上的脸谱,没有如同西洋绘画一般大力地追求与模仿以及再现自然。而相当于意象性存在一定的高度,以通过观察与体验所获取的印象为依据,加之以想象,向物象神韵的表现中凝结注意力,经由主观方面的加工与美化,使艺术形象应运而生,与客观的对象保持相应的距离。我国雕塑与国画艺术的理念存在一定的一致性,贯穿于古代雕塑的整体程式之中,针对诸多古代的雕塑稍加分析即可。诸如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其写实性比其它时代更强,只集中于刻画俑的头部方面,可将其形象划分成相应的类型,并非每一件均不同,身体环节均为十分写意。汉唐的陶俑以及宗教造像显示着意象性特征,不懈地追求相应的神韵。
4 中国古代雕塑审美的特殊性
在全球范畴内,中国式文脉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拥有整套的、隶属于自身的审美性能,不论基于什么情境,其审美离不开文化和人文的背景以及民族的气质,同时与生活条件以及哲学思想和伦理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将“温柔敦厚”作为主旨,使之成为艺术在思想方面的指导,彰显在艺术方面呈现出朴素美与内在美以及含蓄的美感,我国古代大多数雕塑的内容具备理想主义,彰显人们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理想,艺术方面并非再现了写实与现实。古代雕塑赋予鉴赏者的感觉并非西方雕塑那样是写实且尽收眼底的,而“露首而不露尾”,蕴含着无穷尽的意象,如同古代书画一般将笔锋藏起来、且蕴含于其内,为鉴赏者赋予无穷的品味。诸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与唐代的天王力士等,其效果
极其显著,对比于掷铁饼者的迸发力量与拉奥孔群塑外露的激烈情绪,便能更好地领悟我国古代雕塑含畜的美感特征。因此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与古代艺术的审美在理想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5 小结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必定与每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民族特点、历史文化,哲学精神等相联系,中国古代雕塑也因此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和充满古代哲学精神的艺术特色,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更好的了解各个民族的雕塑艺术特点,帮组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形成。
参考文献
[1]过莎.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邢永川.中国雕塑的研讨与创作[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