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神像的产生与制作
课时:一课时
课型:理论欣赏课
教材分析:中国民间神像艺术这一课程节选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本堂课是关于中国民间美术鉴赏的第三节课,前面两节课已经讲过民间美术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第一章中的第一节——民俗信仰。后面分两个课时讲解中国民间神像艺术(第一课时:民间神像的产生与制作;第二课时:民间神像的功能意义与审美价值。
教学对像:大学一年级
教学目的:一、了解中国民间神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二、了解中国民间神像艺术的主要分类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在制作、意义上的差别。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引入: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引导学生欣赏舞蹈的艺术美感,引申至中国民间的神像造
型艺术。
讲授新课:1、民间神像的产生:从发生学的角度,我们说神像产生在民间对各类神灵的崇拜中,一般来说,鬼神的造像越接近于动物,越稀奇古怪,说明这类鬼神产生得越早,其美术形象的形成也比较早;如果鬼神的形象越接近于人,其产生的年代越晚。比如西王母,即王母娘娘,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她还是一个“其壮如人,豹尾虎齿,善嘯,蓬发戴胜”的半人半兽的丑陋怪物,其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也就是管理战场上横死之尸的鬼,其形象之狰狞可想而知。(图1.汉代《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到战国时的《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成了一辈子所恭敬的神,太子要持着“白圭玄璧”这种象征身份的礼器晋见西王母,还要献给王母上好的丝织品,而西王母则“再拜受之”。可见,西王母此时已经被人们想象成熟知人间礼仪的神灵了,其形象迥异于《山海经》中所书。西汉《淮南子● 览冥训》中西王母已是所握有不死之药的神仙了。经过这些人性化的变幻,到《汉武帝内传》里西王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所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威严女神。到了明清,在《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则俨然成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里养尊处优的贵妇人,这也与人们在汉画像石上看到的西王母已经大不一样了。(图2.《西游记》中的王母)
对于外来的神灵来说,神像的制作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比如佛教中的四大天王、韦陀、力士一到中士便穿上了中国的武将服装。有些形象更是改得令人难以想象,弥勒菩萨就是一例,作为释迦牟尼的继承人,民间几乎已经不知道他原来的样子了,只有一个中国五代的和尚大腹便便的样子。再如观音,她本是慈善的化身,而民间则在她身上附会了千奇百怪的故事与职能,有些甚至是可笑的。比如“送子观音”,她一般被表现为须弥座上手抱娃娃的少女模样,可能是因为她那“有求必应”、“大慈大悲”的声望,于是掌管生育的大权便被人们赋予到了她这个佛门弟子的身上。“观音送子”的形象在民间年画和各种雕塑作品中杖为常麻见,其本土化程度几乎让我们无法把她与原本的佛教相连。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民间信仰是十分复杂而奇特的,考查民间一种神像的产生,除了大的信仰背景,还要考查具体的历史情景。比如,许多时候,民间总是流传着一些关于各种神灵的奇特事迹,哪怕是一个荒诞不经的谣传,只要它传播的范围足够大,人们足够信神像的制作便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达摩的神像,有一各路 是表现他脚踩芦苇,渡过长江,实则是荒诞不经的故事,人们却乐于表现。民间的各种文学题材,如古代的神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甚至各种口头文学中的鬼神传说都会对神像的制作产生影响。例如明清以来的民间神像在形象上便与戏曲这种广泛传传播的文艺形式互为影响,戏曲的内容会
影响民间神像的制作,而民间神像的形象又反过来影响戏曲人物的扮相。
2、民间神像的制作:民间神像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出现。以佛、道及民间诸神经题材的作品较多。艺人对神的塑与刻画,也反映了敬神者的祭祀心理和审美观念。
雕塑神像
民间雕塑神像有两大类:一类是宅居供奉的小型木雕、石雕、泥塑、竹刻、铸铜、陶瓷神像,这类神像大多带神龛(图);一类是民间寺庙神像,这类神像以大型泥塑彩绘为主,变有铸铜、石雕、木雕、纸扎等其他多种艺术形式。
民间艺人在塑寺庙神像时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首先依据神像动态的不同,作出大体动势的内部森架结构;然后采用一般的黏土,加入麻或稻草一类的植物纤维以增加牢固性,将泥料塑制在骨架上;上完泥坯,采用优质黏土细致深入地塑形象,这也是塑过程中的地一个重要阶段;然后再上细面以防塑像干裂;最后待塑像阴干后再施加纹饰和彩绘。由于寺庙神像体积较大,所以制作工艺上较之宅居神像复杂。宅居供奉神像以观音菩萨、土地公公、关公、财神、八仙、三星等较为常见。
“福、禄、寿”三星,突出表现世俗的宝贵与吉祥。民间将“福、禄、寿”三星合供,象征福运、官禄和长寿,寓意“三星在户”、喜气临门。关公、八仙的塑也趋向于传说中的形象特征,既具有法力无边的职能,又符合传说中神衹的形象。对财神的塑造,在于表达人们对宝贵生活的追求,无论色彩还是形象都表现了财神的富丽堂皇。
中国民间寺庙雕塑遍及整个山林,有的佛、道、儒一起供奉,有的纯以民间神为供奉对象。这些雕塑在古代多为画庙艺人雕作,在造型和彩绘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宗教度量程式要求,但又不失其神韵,其艺术风格显得十分质朴而亲切。位于陕西省佳县的三清殿、东岳庙、龙王庙、财神庙、娘娘庙、五老庙、七圣楼等庙宇,为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综合性民间祭祀场所。虽然大部份雕塑为现代艺人在明清基础上重塑或修复,但散货规模比较系统而全面地地反映出古代面貌。云南昆明的筇竹寺彩塑五百罗汉,分布于大雄宝殿两侧以及梵音阁,大台来阁等处,为清代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及其五位弟子的佳作。这组具有传统神韵的罗汉塑像约1米左右,塑精细,施彩艳而不俗。众罗汉造像生动,似佛非佛,文武、老少、僧俗应有尽有;喜怒哀乐俱全,表情多样,刻画祭祀。另外,山西平遥的双林寺神像既有人的特征,又有神的意味。菩萨神态恬淡安详,金刚则力拔千钧,其造型准确恰当地反映了形象的神情特征。
绘画神像
旧俗民间绘画神像多悬挂于宅居,有中堂画、条屏、神龛画等多种,还有一部份属民间寺庙的彩绘壁画形式。从材质上来分,有布画、绢画、纸本画和壁画等种类表从技法上分有立粉、彩绘、扑灰、木版彩绘等。民间绘画神像的题材相当丰富,与雕塑相比,组合神位较多,佛、道诸神共绘入一个画面,觉的如观音、玉皇、关公、如来、财神、钟馗、刘海、姜太公等。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宗谱绘画,其画面虽没有直接的神像,但它表现了民间观念与习俗,具有一琮的神圣意味,因此也列入绘画神像之中。
布画与绢画神像较纸本画耐久,在绘制上也带有一定难度,而布画尤难。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及安徽一带浒布画神像,至仿不衰。其中观音菩萨、关公、土地、财神、四大元帅等,或色彩艳丽,造型稚拙,基线条济,晕染细腻,其艺术风格互不相同。山东曹县纸本绘画神像尺幅不久,且以道教居多,如城隍、土地、雷公、电母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上八仙图,表现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扑灰画是山东高密独特的绘画形式,无论是神像画,还是祭祖宗谱,其艺术风格都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高密扑灰画祭祖宗谱很少出现神灵形象,而列诸多牌位供奉,采用中轴对称式构图,以宗祠建筑为主体,底部常有表现家庭宝
贵兴旺的群体人物像,充分体现了儒家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早期扑灰画中工多意少,以水墨为主,色彩丰富而不艳丽,古朴典雅,适合表达人祭祖的心理。陕西各地及山西的祭祖宗谱常常出现二位祖先端坐正中,宗祠两侧有提倡土特产基善恶报应之类的对联,艺术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工巧或稚拙,各具特色。四川绵竹的木版彩绘神像,其构图完整饱满,人物造型石缝,如魁星点斗、赵公镇毛、降魔金刚像、门神像等,形象特征鲜明突出,极富感染力。民间彩绘神像除了悬挂和张贴的以外,采用沥粉彩绘,多表现宏大的群神场面或神州故事,并具有情节性,减弱了民间彩绘神像的艺人之气而多了宗教风范。
版画神像
版画神像指用木版印刷的神像,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供、张贴的神像,一类是供奉后焚烧的神像,又称“纸马”。纸马遍布全国各地,据现在的实物资料来看比较典型的纸马,一般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的内丘、磁县、兾南,山西的侯马、临汾等地址 华东地区的山东潍坊、高密、平度、聊城,上海,江西的九江,江苏的无锡、南京、苏州、扬州、南通、徐州,浙江的杭州及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方中南地区有广东的佛山、潮州,广西,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的洛阳、开封、灵宝、淮阳等地方西南地区的四川的夹江
、梁平,云南的现汇、保山、大理、滇西以及贵州等地;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青海、西藏以及东北少数地区;台湾也有丰富的绝品类。北京的绝神位丰富,尺寸大者居多,木版彩印、手绘都有,以文武的行业神为多见。其构图布局大同小异,一般是神位居中,坐、立者皆有,不同的神马特征多表现在首饰、宝器及服饰空着的差异上。觉的绝有《司命之神》《三义之神》《北极真武玄大帝》等。河北内丘纸马,形状呈扁长形,小者居多,以家事民俗所供的《圈神》《场神》《牛王马王》《喜神》等为,一般彩墨线刻印,其风格单纯朴素。磁县多以道、佛神位觉,墨线刻印古朴,多神像组合,构图饱满,印有边饰,以供奉为主。山西侯马以小纸马为觉,木版彩印,菱形构图,每个神位配一不同动态的马。山东潍坊、平度以灶君比重瓶多见,制作技艺与年画的木版彩印相同,构图平衡,线条济,程式化风格较强。陕西凤翔、关中、蒲城,河南的朱仙鎮,四川的夹江与湖南的滩头绝风格较为接近。江浙一带的绝同其他地区相比在技法和供奉题材方面有独到之处,它打破单纯用木版墨印或彩印的形式,融彩绘、勾线、版印、彩印为一体,画面富有绘画性。无锡的彩绘绝一般不加神位名目,与南通彩印绝相类似,属一种“公用”纸马,据说它可以代替任何神位,需要什么神祇就施加什么钟。广东一带的绝与江南及整个北方地区有所不同,在形式上采用了剪镂与臭钱相结合的工艺,有的绝用金箔纸剪镂,显得富丽
堂皇。云南绝多为木版墨印,纸质与颜色不一,小幅为多 ;神像造型与汉族地区有明显的区别,神衹更加人格化、表现化,画面不求工整的对称与协调,没有固定的模式,注重表现直率朴素的艺术语言;其刀法简练,造型单纯,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