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连氏渊源追踪

更新时间:2023-06-05 23:59:12 阅读: 评论:0

上党连⽒渊源追踪
上党连⽒渊源追踪
⼭西襄垣县南关连安喜
《中国古典⽂库》2003年林德贞等新编的《百家姓》⾥写:“连姓的姓⽒属地(即郡望之地)为上党郡,即现在的⼭西长治县。其来历为连称联合公孙⽆知杀了齐襄公,有⼀个⼤夫将他们杀死。连称的⼉孙逃离了齐国,以连为姓。”这⾥,肯定了连姓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夫连称,说明连称之后中华⼤地上才出现了连姓,从另⼀个⽅⾯披露表明上党郡是中华连姓的开宗之地,其⼉孙奉连称为上党连⽒的⼤始祖。但是,注长治县却有点脱离实际,因为据考证,今长治市和长治县的所有连姓均来源于襄垣县阳泽河村和阳泽河村在襄垣的分⽀村庄。
另外,连称的⼉孙是不是“逃离了齐国”?这也需要⽤历史的事实来印证,⽤春秋时代的客观规律即逻辑去推理。《左传·庄公九年》记:“九年春,(公元前685年)雍禀杀⽆知”。《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桓公元年春,齐君⽆知到雍林游玩。雍林⼈曾经和⽆知有宿怨,趁着他前往游玩,雍林⼈袭杀⽆知,通告给齐国的⼤夫们说:“⽆知杀害襄公⾃⽴为国君,我已郑重的把他杀了。希望⼤夫们另⽴公⼦中应当继位的⼈,我⼀定从命。”以上,均不见有对连称不利的地⽅。即便从⽂学名著《东周列国志》看,第⼗四、⼗五回写:“襄公被杀后,奉公孙⽆知即位。⽴连妃为夫⼈、连称为正卿,号同国舅”。第⼆⼗⼀回“齐桓公兵定孤⽵”
⼀节写:正商议间,⽛将连挚禀道:“戎主断吾汲道,军中乏⽔,如何……”⼜写:“宾须⽆同虎⼉斑引着⼀军,从左涉⽔⽽渡,为奇兵,管仲同连挚随着燕庄公接应……”。连挚即连称的长⼦,可见,连称在杀死齐襄公后,齐桓公即位,连称家族并未因此受到牵连和伤害。依史料分析,连称“葵邱箸迹,忠周保国,职齐护鲁,除暴安民”。鲍叔⽛对杀齐襄公⼀事曾经说:“齐襄公⾔⾏毫⽆准则,君主使唤民众放纵⽆度,祸难就要发⽣了”。讨伐乱世昏君,联杀齐襄公,可以说是为齐桓公登基和成就霸业奠定了先决条件,同“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性质是⼀样的,即⽤实际⾏动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翻开春秋历史,连称之举不是先例,虽有⾮议也⽆妨碍,反倒证明之所以写进《左传》,彪炳《史记》,是因为他的⾏为是当初得民⼼、顺民意之举。故族⼈应从⾮议中摆脱出来,起码不应该认定有逃离齐国的必要。
在当今社会⽂化繁荣的时代,追根溯源,应该遵照连战宗长“慎终追远”的宗旨,去探索当今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渊源追踪,⾸先应在族⼈公认始祖连称的基础上去寻找连姓得姓的由来:得姓之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这就需要先考证连称是春秋时期哪国的⼈。我个⼈认为,以⽬前全国各地《族谱》的记载,以及各地出⼟的连族《墓志铭》为线索,认真破释,理顺即初见端倪。但先决条件是,⽅向必须正确,不⾛弯路,不⼊迷径,把控主流,抛弃私欲,顾全⼤局。就此,我提出以下五⽅⾯资料来源及本⼈看法:
⼀、襄垣县先后出⼟多通《墓志铭》记载了上党连⽒上源
其祖地阳泽河连家⽼祖茔出⼟过不少《墓志铭》⽯碑,但⼤多被消踪灭迹,现存三通⼤唐⽯碑。其中《⼤
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并序》,简称连简将军墓志铭。连简(公元623——公元695),碑刻:君讳简,字隆,潞州襄垣⼈也。原夫后稷,发于邰原。鲁郡开于连族。周⽂王之宝裔,鲁元⼦之胤緖,祥诸史册。可略⽽⾔矣。⼜说:恐寒来之暑往,陵⾕之变迁,勒哲⼈之胜躅,庶不泯于千年,乃为嗣⽈:“后稷之苗,⽂王帝⼦,德⼀隆基,通三命⽒。鲁郡浮桢,连休荐祉,冠冕相望,簪裾曳履”。这通《墓志铭》在⼤清道光⼗⼀年(公元1831年)襄垣知事张⼒卓曾为其撰写《飞骑尉简公墓表》中⾔:“连⽒系出伯禽(即鲁元⼦),是东野⽒之⽐意。”所谓东野⽒是指伯禽有⼦名鱼,封在东野(地名)为⾷⾢,故称东野⽒。关于“通三命⽒”是讲古代“通”与“同”并⽤。当时周官爵位分九等,称九命,卿为三命,⼤夫⼆命,⼠⼀命。《周礼·王制》谓⼤国卿不过三命,下卿⼆命。它为周代爵位的等级待遇。这⾥所说的是上党连⽒与周鲁王君的内在⾎缘关系,以及周鲁贵族间的相辅相成的连带提携的封建关联,即史称的所谓“封建亲戚,以苗屏周”。
在阳泽河连家⽼祖茔出⼟的《⼤周故处⼠连府墓志铭并序》,简称《连哲墓志铭》,连哲(公元653——718年)碑⽂记:“⾃周公之后,苗裔遂分。鲁宣余宗,其君⾷⾢。则源派流长,根深叶茂”。
在城西南⼆⼗五⾥县农牧场出⼟过⼏块唐代《墓志铭》碑,但⼤多不是连姓的“⽯质家谱”。只有⼀通为《唐故处⼠连府墓志铭并序》简称《连珍墓志铭》,碑上写:“君讳珍(公元607——公元674),字善宝,鲁郡⼈也(即襄垣暴家⼥婿)。⾃履踪开祥,封邰锡胤。”说的是相传周族的祖先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的⼥⼉叫姜原。姜原原是喾帝的原配夫⼈。姜原出门到野外,看见⼀串巨⼈的⾜迹,⼼⾥
欣欣然特别喜悦想⽤脚践巨⼈⾜迹,⼀践踏上巨⼈的⾜迹就感到⾝⼦震动好像怀孕了⼀样。后来⽣下⼉⼦,认为不吉利,因⽽三次抛弃了,被马、⽜、鸟、⼈相救⽽活。故起名为弃。因为把弃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带)这个地⽅,称号叫后稷。这块碑刻,同上述三通《墓志铭》所论的连⽒渊源是⼀致的,只有粗细之分。
⼆、襄垣县合修的《连族牒谱》及全国各地《族谱》的主流记载与《墓志铭》不约⽽同
《连族牒谱》记载“连姓,周鲁系,出伯禽矣。”即直书周公旦嫡孙,鲁元⼦(伯禽)后代。如此推断,连称虽然在齐国仕任⼤夫、正卿,但并不⼀定是齐国⼈,或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鲁国⼈。正如孔⼦在56岁时在鲁国做⼤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但他是宋国⼈:管仲在齐国任宰相,但他是管国上颖⼈(今安徽上颖)⼀样。由此可以推断,连称是鲁国鲁候的后代。鲁国从周公始到鲁倾公被楚所灭,历经34代,约传⼆⼗三世,他是哪世哪⼀代鲁候的后代⼦孙?⽬前我国们只能依靠⼴东连敏宗亲历经⼗五
年⼼⾎所收集编撰的《上党连⽒族谱集锦》中,当今全国连姓⼈⼝最多的福建、⼴东两省的主流记载去寻找线索。“福建连
⽒,来⾃古上党,即今⼭西省长治市之辖地襄垣城郊之阳泽河村和潞城县等地。”有代表性的福建省惠安县《族谱》记载:“凡连姓均连称之后。我祖发源于⼭西上党郡(长治北)。”⼴东省龙门等县《族谱》记:“周朝姬庄王赐姓连称公,于齐国⼭西上党郡潞安府(潞州置起始开于襄垣西王桥)潞城县为⾷⾢。计开⼭西发迹祖公⼗世。其⼀世为⼤始祖连称公,周朝(东周)姬庄王时(指周庄王元年,公
元前696年),仕齐为⼤夫,第九年(公元前688年)为将军,⼗三年(公元前684年)为正卿丞相,寿64岁⽽终。⼆世挚公,妣熊⽒夫⼈,庄王23年(东周庄王只有12年,可能指的是东周桓王23年,即公元前697年)仕齐为将军。⽣⼀⼦叔公(3——10世略)”。这是全国连⽒《族谱》唯⼀详尽的记载(以下简称“详记”)。如照此推算,连称出⽣时间约在公元前749年前后。即周平王22年,鲁惠公⼆⼗年。
三、正史印证了连称册封上党的确凿性
《左传》为鲁国记事始开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鲁隐公息的⽗亲就是鲁惠公(弗湟);惠公的⽗亲就是鲁孝公。孝公字称。说来也巧,连称与“称”有⽆关联?是强拉硬扯,还是内接亲情⾎缘,我也说不清楚。但根据《左传》的多处记载:“⾼僖以祖⽗字⾼为姓。”《左转·鲁隐公⼋年》隐公命鲁国正卿⽆骇以其祖⽗公⼦展的字为⽒,即后来展⽒的始祖......。那未,
连姓因之赐姓在前是不是⼜以祖⽗的字或号为名,故为连称呢?再照“详记”所说,连称赐姓与仕齐为⼤夫为同⼀年,即周庄王元年(公元前696年)。连称时年五⼗三岁。连称葵邱箸迹时年六⼗三岁。“详记”和《左传》记事的时年相同,记事件同声相应。我认为可靠、可依、可信。因此,依据《左传鲁隐公⼋年》的两处记载:⼀处是阐明姓和⽒之间的关系:“天⼦建德,因⽣以赐姓,胙之⼟⽽命之⽒。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亦如之。”。意思说:天⼦建⽴诸侯,根据出⽣⽽赐姓,⼜分封⼟地⽽称⽒。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后⼈(卿⼤夫等)便作为族号。此外也有以采⾢为族号的。在这⾥族
号就是⽒。上党⽒就是由此⽽来,以上党郡之地分封给齐国⼤夫连称,以其采⾢为族号,故"连姓古称上党⽒"。如姜居于姜⽔,故齐为姜姓。⼜如舜之后胡公满有德,就封之于陈,命之⽈陈⽒是⼀样的。第⼆处为:“《春秋》不记鲁隐公即君位,因为他只是代⾏政事”。可想⽽知那个时期,赐姓、封地,即“封给他⼟地,给他⽒,以出⽣门第赐姓”已成为⼀种常规惯例。⼀个鲁隐公能命公⼦展之孙⽆骇(鲁国之卿.官司空)为展⽒之祖,那么东周王在他的领地上,给连称赐姓封地也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我在05年就写了《连姓祖宗册封上党襄垣阳泽河是中华连⽒发源之地》⽂章。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定,并在新华⽹.光明⽹上转载,留存⾄今。还在《三晋都市报》上报道,并认定为“史料翔实的⽂章”。可以说:连称得姓、取名是有⼀定依据
的。《左传·.鲁隐公六年》载:取名有五种⽅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根据出⽣时的特征来取名叫做信;根据德性的祥瑞来取名叫做义;根据其类似的⽣理特征来取名叫做象;⽤万物的名称来取名叫做假;根据跟⽗亲有关的情况来取名叫做类。取名不⽤国名,不⽤官名,不⽤⼭川的神名……
按以上之理,我个⼈认为,连称之名来源是与其⽗亲的情况有关的,即以最亲近的祖⽗的字“称”为名,也附含当时的有类得名之理。
再者连哲《墓志铭》碑所写的“⾃周公之后,苗裔遂分”同连简将军《墓志铭》碑⽂所记的上源⼀致。对于“鲁宣余宗”的理解,不能单纯或简单地说成是鲁宣公(公元前608—公元前590)的后代,因为在鲁
宣公时期,标显《左传》的连称已故去七⼗六年了。况且⼈死后只求谥号,不会再命名了。所以我理解其意为鲁国在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2)四⽅诸侯重新宗奉周家王室,故被后⼈称为“宣王中兴”,那个时期,西周的领主地位得以巩固,各诸侯国仍处于西周的统管归属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武公九年(周宣王⼗⼀年)春,武公和长⼦括、少⼦戏去朝见周宣王。宣王喜欢戏,想⽴戏为鲁国太⼦。⼜不听⼤⾂劝谏,终于⽴戏为鲁国太⼦。武公去世后,戏继位,这就是鲁懿公。懿公九年,括的⼉⼦伯御和鲁国⼈联杀懿公,就⽴伯御为国君。伯御在位⼗⼀年,周宣王讨伐鲁国。杀死他的国君伯御,⽽询问鲁国公⼦中能够引导诸侯的⼈,让他当国君。樊穆仲说,
鲁懿公的弟弟称,庄重恭敬事⿁神,尽⼼尽事长⽼,处理事务和执⾏刑罚,必先咨询先王的遗训和成规,凡是请教过的绝不⼲犯,凡是咨询考察过的绝不违犯。宣王说:“不错,这样的⼈⼀定能训导和治理他的百姓”。于是在夷宫⽴称为国君,这就是鲁孝公。这段⽂字叙述了周宣王为鲁国平叛,庇护,权威之⽀配作⽤的事实,同时义正⾔辞的提⽰和醒⽬的告诉族⼈,我连姓⼤始祖连称是周宣王静唯独册⽴的鲁侯——鲁孝公的后代。是鲁孝公(公元前795—公元前768年)之孙辈,即鲁侯九世孙。这才是⼤唐武周时期曾⼀度将阳泽河村改称为“纯孝乡”的真正原因。以后⼜恢复为原村庄在封畛⼟略时期的原名。
⾄于连称的得姓之地,是鲁国的鲁⼭(今河南鲁⼭),还是鲁国的许⽥(今河南许昌南)的鲁城,还是鲁国的隆⾢或曲⾩(⼭东曲⾩),还需再考。
⼤唐的《墓志铭》令⼈敬佩,更使族⼈诧异。如“⽃鸡之路”,讲的是鲁昭公与三桓因⽃鸡⽽引起内讧,鲁国发⽣变乱因⼩失⼤的故事。“⽊雁”讲的是《庄⼦.⼭⽊》中近利远祸的故事……等。通篇⾼论,含义深刻,⽂史丰厚,只是⾃⼰没有这个能⼒及⽔平能够全⽂破译罢了,但有⼀点是坚定的,那就是劝族⼈相信⼤唐⽂化是我中华历史上⽂化的最⿍盛时期,不但有李世民颁布的《⽒族志》;还有武则天册⽴的《姓⽒录》。特别是在唐⽞宗时代,我国出现了第⼀部优秀史学评论著作,即刘知⼏(公元661—721年)的《史通》。他做史官三⼗多年(从武则天到唐⽞宗)特别反
对歪曲事实的“曲笔”,主张“直笔”。“仗义直书,不避强御,即情奋笔,⽆所阿容。”对史学家的“三长”,才,德,识作了好在正直的进步意义作了解释。曾对虚伪其说的谎⾔以及年代相差很远,如何强扯在⼀起作了“嗟乎!下帷三年,诚则勤矣,差之千⾥,何其阔哉”的⾟辣讽刺。故此,阳泽河⽼祖茔出⼟的⼤唐三通《墓志铭》碑,特别是连哲《墓志铭》就是这个时候所纂,不但是实事求是⾼度概括,⽽且是⾔简意明,内容深奥的才⾼博学之作。
四、上党阳泽河祖茔出⼟的三通《墓志铭》上刻记的⼈⽂见证了连⽒先祖的曾经辉煌
连哲《墓志铭》碑⽂记:“⾃汉⽂帝郄宇平即镇南将军,魏惠统承祥,乃尚书刺史。”我理解其意为,汉⽂帝刘恒在公元前196年被汉⾼祖(刘邦)封为代王时(刘恒时年七岁)。母⼥先居魏都平阳(今⼭西省临汾市)后迁居太原晋阳,久居中都平遥(今⼭西省平遥县“双林寺”⼀带)。当时的代地作为西汉初的“北⽅屏障”,这时候阳泽河连家郄、宇、平三⼈在代王⾝边为谋⾂或奉侍。因他们协助代王“顾守代边”,
把上党、太原、河东三郡之地治理成为西汉典范之乡。故汉⽂帝于公元前179年登基时,于是就把连郄封为镇南将军(刘表为之,武⾼官);把连宇封为尚书(汉代六尚之⼀);把连平封为刺史(时⾏朝中监察之职)。这和《汉书》所记“凡是代国随从⽽来的,⼀律安置重要位置”是完全⼀致的。
这就可以肯定地说阳泽河连⽒先祖在汉⽂帝封代王时期,就有⼈为西汉国君,即当时的国家出⼒。按保守观点去推算年限,就把阳泽河祖地的连⽒祖先追溯到汉⽂帝任代王时期,即公元前196——公元前180年,⾄今⼆千⼀百九⼗四年,粗说最低为⼆千⼆百多年了。
这是全国连⽒发现年代最久远;朝代最靠先;当今全国发现连⽒世系辈分最⼤的⽼祖先。与⼤始祖连称,和后续记《⼭西发迹祖⼗世》相接,其中隔只有200年左右⽆记载。
其《碑⽂》⼜记载:汉平帝(公元1——5年)五年,连朗为河东太守。说“连哲是汉平帝中书令(真宰相)、骠骑将军(奉禄与⼤将军同)、平阳太守(郡守)连朗之后,平帝五年⽤朗为河东太守。”这充分表明西汉从⽂帝到平帝这近⼆百年当中阳泽河连⽒在西汉时期的朝中将相权重威风凛凛。到魏晋时期,连哲“之曾祖英兖州刺史”。隋唐时期,“薨⽗霸⾠东建荣列⾼勋”。不过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战争、⼈为对⽼祖茔的严重损伤、挖盗、破坏把不少珍贵的有价值的《墓志铭》⼤都损耗殆尽了。
⼤唐连简《墓志铭》碑,除细述连⽒上源外,还写了连简三代为官,其⽗公隋初任汴州博⼠,迁洛阳参军,⽂章事业倶详实。祖⽗连愿任并州太原县令。其⽂见证了⼤唐李世民、武则天时期阳泽河连简飞骑尉将军的叱咤风云。
⼤唐连⾼《墓志铭》碑⽂载:“祖⾼独秀,其任东光(河北仓州市南)县令,升任桂州(今桂林市⼀带)司马(唐为郡的佐
官),时⼈其嘉赞感戴,认为其德⾏在任朝散⼤夫(从⼆品⾄五品)期间也很称职。”
故连哲《墓志铭》碑才载词⽈:周纂唐连汉重威,积将相⽆替;⽂武多能天涯翰,运⼈代奚恒。
多么⾼度准确的概括和才⾼博学的⽂辞啊!他总结了阳泽河汉唐时期⼈⽂的⽂化底蕴,彰显了祖地连⽒⽂化的辉煌。它是连⽒《墓志铭》的典范之作,⼜是溯远追宗跨越年度最长、以官显族、以位继传的典型的光宗耀祖记忆,是以家门显耀达贵权威⼈⽂为主流记载的楷模。
五、结论
上党连⽒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国⼤夫(正卿)连称。他的渊源为:黄帝——后稷——周⽂王——周公旦——鲁元⼦——鲁武公——鲁孝公——连称。
连称“葵邱箸迹上党开宗”是《万姓统谱》已经是肯定确凿的事实。⾄于连称来上党,从理论上完全可以推断为册封上党郡为其⾷⾢之地。附合周⼈所推⾏的以⾎缘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致⾢⽴宗之逻辑。今天要从正史中找出连称得姓由来,得姓之地,唯⼀是连简将军《墓志铭》碑⽂中的“鲁郡开于连族”。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史界⾰命案》中说:“⼆⼗四史⾮史也,⼆⼗四姓家谱⽽已。”鲁迅曾在《中国⼈失掉⾃信⼒了吗》中说:“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民)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光靠《正史》是难以圆
满连⽒⼈的期盼的。因为连⽒族⼈从古到今虽有⾼官显贵达⼈,但毕竟⽆王,⽆侯,⽆君,能写进《正史》的寥若晨星。如上党写进《明史》的只有监察御史连楹。连同时期同官职,同村⼈连迪御史都是榜上⽆名。“⽆名”不等于⽆⼈。连族将相、御史历朝历代朝中⾼官不断,名⼈辈出,应该成为连⽒族⼈的⼈⽂脊梁和连族后⼈的骄傲和⾃豪。
如果把福建、⼴东两地的《族谱》所写进⼭西上党发迹祖⼗世(包括始祖)同上党连⽒根祖地阳泽河桃林⼭⽼祖茔出⼟的⼤唐三通《墓志铭》碑⽂所记载的⼈⽂:从汉初汉⽂帝到西汉末汉平帝;从南北朝⾄隋唐;从五代到元末直⾄元代的集贤学⼠,官定“⼯尺谱”和阳泽河祖地五御史,以及世系⼤⼩排列的襄垣⾄今近三⼗世的记载联结亲脉在⼀起;把历朝历代名门豪杰,将相⾼官、晋商显达,作为上党连⽒⽂化探讨的脊梁。虽然暂时不可接緖世系,但透过主流的记载,或许可以看见根⽀之分、源流之别、分派之脉。
祖宗有祖宗的圣神,祖地有祖地的尊严。连⽒开宗之地的襄垣县阳泽河村依偎在太⾏⼭上独⼀⽆⼆由周公旦命名的“五⾳
⼭”尾“华龙⼭”的怀抱之中,三⼭(华龙⼭、⼩龙⼭和桃林⼭)相连,龙盘虎踞;溪河三峡,乾坤绝配;北⽞南凤,龙吟凤哕;⼈⽂敦厚,龙门独具;古迹独道,《周易》智慧。这⾥依⼭傍⽔、天⼈地合,是典型的华北唯⼀在封建时代冠选的古代⽒族庄园。他如阳光⼀
样灿烂,如⾬露⼀般润泽,滋⽣着上党连⽒的发扬光
⼤;⼜如川流不息的溪河哺育着上党连⽒后裔之⼦孙后代;她如母亲般的胸怀,包容、⽆私,⽤温暖和关爱孕育了中华连⽒⼆千七百多年兴盛不衰、名⼈辈出的辉煌时代。
写于2014年清明节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3:5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807521913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党连氏渊源追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党连氏渊源追踪.pdf

上一篇:中国佛教宣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上党   鲁国   连称   墓志铭   襄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