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文化遗产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平遥古城历史沿革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 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平遥古城(4张) 2014年9月13日,山西平遥县城乡规划局2012年启动的首批上百年古民居修缮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政府投资六七百万元对首批48处私家传统民居修缮进行资金补偿,使百年老宅又恢复了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2014年规划局启动了39户第二批修缮工程,待修缮方案敲定后,将正式开展维修工作。 2022年10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缮,平遥古城墙将于近日完工。 2022年11月4日,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2022年12月9日起,平遥古城景区,含双林寺、镇国寺恢复运营,12月31日前门票免费。《
又见平遥》于12月9日起恢复演出,门票8折优惠。 平遥古城建筑布局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整个保护区包括“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以及位于城郊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平遥古城城墙以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 平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