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林寺韦驮造像的艺术特征
作者:***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韦驮造像;双林寺彩塑;艺术特征
一、双林寺彩塑概述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后以佛经“佛陀双林入灭”而得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 7 公里的桥头村村北,寺庙始建于北魏,在宋代已具规模。现存的建筑和彩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山西是全国留存历代彩塑最多的省份,而双林寺彩塑又占了山西彩塑总数的五分之一,各殿满布彩塑,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 2052 尊,完好者 1566 尊,为明代彩塑艺术的佳作。彩塑中以天王、菩萨等塑工最精。双林寺沿中轴线垂直排列有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形成了三进的院落。千佛殿里的韦驮像被称为“中国韦驮造像之最”,代表了双林寺彩塑造像的最高水平。
二、韦驮造像艺术特点分析
双林寺众多彩塑艺术珍品中,千佛殿的彩塑尤其引人注目。千佛殿是悬山式建筑,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该殿只是一个配殿,其整体规模并不大,在空间上雕塑的局限性其实很大,但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却集中了圆塑、悬塑、壁塑多种雕塑作品。韦驮像高 1.76 米,与真人相仿,采用圆雕手法。其左手残缺,身穿明代将军山字纹胄甲,虎盔虎肩,膝甲紧扣,腰束革带。雕塑手法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刚中有柔,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是明代彩塑中的艺术精品。
韦驮是佛教护法神,传说姓韦名琨,为四天王麾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千佛殿中的韦驮立于自在菩萨右侧,处于千佛殿视觉焦点的第二层次,其体量和重要性仅次于自在菩萨。它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处于观赏的最佳视点,与朝拜者的距离也最接近。这既是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也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
双林寺的彩塑工艺可以概括为重动势、重色彩、重线条与重神韵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在韦驮像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