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名家名作》·评论
贺岁片《我和我的祖国》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选取7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每个短片都聚焦在小人物的取舍、坚持、成长、牺牲之中,将家国理想、民族渴望蕴含其中,将宏大的叙事主题从以往的高高在上落到实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共鸣激发观众的爱国情。为了便于展开叙述,以下按顺序来分析每一段短片运用到的创作技巧。
一、《前夜》是信仰
短片讲述了林治远为保证电动升旗装置能顺利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开始前夜争分夺秒地进行试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保证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万无一失的故事。短片采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叙事风格,提出时间和目标,中途设置障碍,营造紧张感和影片张力。通过补叙林治远提前准备电动升旗装置试验补充故事逻辑,之后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的镜头语言反复刻画林治远进行电动升旗装置试验,为保证万无一失,所有人尽己所能,尤其是在刻画群众在得知困难后自发送来自家的烟杆、勺子等各种物件儿,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建国的渴望和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短片中画面、声音、光影的配合有一个大分界线是群众自发送金属物件,在此之前,封闭广场后各角色的活动均采用手持拍摄,镜头的快速切换让画面摇晃,产生紧张感,影片色调偏冷,林治远被问能否保
证万无一失时的光影对比明显,结合进行试验过程中铺垫在画面之下的钟表声营造了严肃紧张的氛围,而当群众来送金属材料时画面出现大面积的灯光,在赶往广场的路上出现大量红色条幅,整体色彩偏暖,锣鼓声、人声在深夜依然鼎沸,声音杂乱热闹,短片的情感被这些视听语言调动起来,在林治远焊接阻断球稳定的全景镜头重复渲染下完成了对国家意志、民族信仰的守护。结尾处林治远走向毛主席的合成镜头既是完成个人使命的升华,也是对无数为新中国成立而执着坚守的每一个平凡人物的致敬。
二、《相遇》是牺牲
短片讲述了无名英雄高远在一次原子弹试验中为挽回危机被辐射,在生命消逝前遇到女友却不能相认的故事。短片在宏大的命题前从细节着手,充分运用叙事“留白”给予观众想象空间,在高远挽救危机之后进行冲洗时“鼻血”从白色口罩上晕染开来,一束顶光,色调偏蓝,将画面的压抑推向极致:即使挽救了危机但依然要面对生命被夺走的境遇,苍白、无力感油然而生。也是这两秒告诉观众他被辐射了,推动故事发展,陈指挥说的“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将故事的主题点明。随着故事推进,在高远焦急地等待“响动”时,观众在伏笔的预设下发现主人公为原子弹事业奉献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爱情。在二人聊天的过程中爱情与梦想的双线并行,长镜头下的爱情讲述并不出彩,但奇在导演运用景深调度将车内和车外隔离成了两个空间,车内是爱情,车外是梦想。车窗外的空间从平静到人们的狂欢,镜头长达六分多钟,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成全了主人公对原子弹事业的情感,也向观众陈述了男女
主在情感上的冲突。车内车外的声音对比、暖色调的画面、方敏与高远在狂欢的人群两端无声的交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方敏在此刻恍然大悟,对情感释怀、为恋人骄傲自豪的情感通通涌上心头,高喊了一声“高远”但却在高呼的人群中显得微弱渺小。相遇不能牵手,象征了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无奈飘零,并且这是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主人公的名字,映射了无名英雄在付出所有后甚至都没有被人们记得名字的窘境,这种意象传达是对无名英雄的致敬。
三、《夺冠》是团结
短片讲述了冬冬想要与出国的小美告别却一次次为了街坊四邻能够观看女排比赛错过了与小美告别的故事。与其他短片不同,《夺冠》充满了市井气息,荒诞诙谐的叙事风格成为影片亮点。短片倒叙回忆陈冬冬教练小时候的故事,柔光与快切处理还原着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弄堂,色彩明媚温暖,在每一次冬冬想要和小美告
[摘 要]贺岁片《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个故事短片组成,七位导演用电影再现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间长河里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158分钟,每个故事平均只有20多分钟,在具体命题下,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将故事推向极致,对导演们来说极具挑战。就此,对影片中运用的一些创作技巧及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我和我的祖国》;创作技巧;叙事结构申泽帅
贺岁片《我和我的祖国》创作技巧分析
065
别时,信号都恰好消失,对戏剧性的故事进行浪漫化处理,镜头慢放,音乐烘托,冬冬身披红床单站在高处,像极了超人,冬冬被高高举起时弄堂高空出现了巨大的五星红旗。在集体责任完成之后,影片中并没有因此忽略个人情感的遗憾,在“我们家电视机天线太烂了”的吐槽里,冬冬为了集体牺牲个人情感的伤心难过,隐忍克制地化成一句“女排三连冠我太激动了”,这是集体对个人情感的阉割,是现实存在的矛盾,但这个矛盾在二人长大后的相遇中得到化解,并戏剧化地重现女排夺冠:海归物理学家小美与乒乓球教练冬冬的再次合体,还有老爷子调侃式的又要看女排夺冠的预言实现,荒诞而又好笑是徐峥一贯的叙事风格,短片将家国情怀、小爱与大爱、个人与集体隐晦寄托在冬冬和小美身上,赞扬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家国情感、小爱与大爱、个人与集体抉择时的牺牲精神。
四、《回归》是执着
《回归》采用的是多线叙事,从小人物修表匠入手,外交官、升旗手、香港女警统统围绕“手表”展开故事线,以外交官、升旗手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在香港回归这件事情上做足了准备,从一秒都不能让到考虑天气预测进行场馆的选择,再到升旗手的肌肉记忆训练,所有人都在为香港回归做准备,充分展现了国家对香港回归的重视和盼望;修表师傅的身世交代,在听说手表是为了在香港回归仪式上使用
时认真仔细地修缮,和观看回归仪式时的仪式感,展现了一个在战争年代被迫成为游子的中国人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女警官代表香港,换帽徽时看表的插叙交代了她对仪式的重视,意味着香港对回归祖国的渴望。短片对情感的把握是内敛细腻的,这得益于薛晓璐导演对人物情感细节的把握:奏响国歌前手表的画面分割,升旗手的紧张和现场安静后的情绪再现,奏响国歌后外交官的眼含热泪,港警换帽徽的细节,修表师傅捂住心口双目含泪眺望远方烟火,这些细节堆积渲染,烘托氛围,在国歌奏响后达到高潮,配合满屏绚烂的烟花和背景乐《东方之珠》达到了情感宣泄。
五、《北京你好》是救赎
张北京想用抽奖获得的奥运会门票来缓和与儿子的关系,不料门票被一个来自汶川的小男孩偷了,在追回门票后为了成全小男孩儿的心愿又把门票送给了他。宁浩在对张北京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依然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从影片一开始给儿子买球鞋、开会迟到、得到奥运会门票后想送给儿子做生日礼物结果礼物被偷,张北京身上除了市侩、嘚瑟、不靠谱之外还有对儿子的爱,尽管他身上缺点很多,但他身上有爱有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在处理张北京追男孩反被当成抢劫犯挨揍的情节中,画面晃动,节奏加快,而配乐欢快,紧张气氛被拍得轻松搞笑,在拍摄手法上多有反转,通过这种反转推进剧情,给儿子送礼物害儿子丢脸,买给儿子的红鞋穿在了自己脚上,大屏幕上小男孩说他穿红鞋时张北京低头一看自己那天穿了黑鞋,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形象不断丰满,这样一个人在面对经历汶川地震的小男孩时勾起了他内心的同情与善良,面对矛盾,是用门票来缓和家庭关系还是成全来
自汶川遗孤的心愿?张北京选择了送票,但导演却未刻意烘托他的伟大。“我有萨马兰奇呢,我再要一张。”这句话一出口,张北京还是那个市侩、嘚瑟的张北京,但他身上又多了些东西——爱和善。这就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有缺点,但他们有人性光辉的一面,这种善和爱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基石,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所有人的伤痛,能和奥运结合起来紧贴生活,逻辑顺畅而不突兀,轻松搞笑却内涵沉重,这种反差更有力量,更令人深思回味。
六、《白昼流星》是成长,《护航》是坚守
两个流浪少年在观返航中完成思想教育,扶贫与科技结合,扶贫先扶志,科技自立先要自强。影片中贫瘠的土地、奔驰的骏马、冉冉升起的旭日都有其象征意味,陈凯歌善于把想法隐藏在影片深处,这个短片有散文诗的风格,形散而神不散。
女飞行员吕潇然身为最优秀的女飞行员,却在大阅兵上被选为备飞,个人梦想与组织命令产生冲突。短片插叙讲述吕潇然从小一步步打破偏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飞行梦,在备飞过程中身为队长,没有在队友飞机出现故障时立即替补而是帮助队友,这个过程中采用插叙对人物心理进行了拆解。她不甘但依然选择坚守岗位,因为她身上有责任、有坚守。
综上所述,影片作为贺岁片无疑是创新的,形式、题材与以往不同,没有刻意渲染,而是从小人物着手,关注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宁.主旋律电影的主体重构与美学新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3).
[2]郑雪寒,胡凡刚.《我和我的祖国》的存在主义之思[J].电影文学,2020(17).
[3]许齐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叙事学分析[J].戏剧之家,2020(26).
作者简介:
申泽帅(1995—),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艺术硕士。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