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内阅读训练

更新时间:2023-06-05 20:03:12 阅读: 评论:0

《背影》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第一部分:题型分析
基础题型:
1、第2自然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4自然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5自然段两次提及自己聪明,其中的意思是什么?
4、父亲经历艰辛买来橘子,全部给了儿子,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
5、请找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说明词语的作用。
6、作者刻画父亲的背影,主要抓住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探究题型:
7    文章第1自然段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8    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呢?
9、文中交代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0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11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赶紧拭泪?
12、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13、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14当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放题型:
15、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线,有损于父亲形象的高大。你怎么看的?
16、有同学认为文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请你结合课文作具体的分析。
17.学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触?
中考真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
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
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结合文意,说说第二段中加点的“须”字的含义,并简述连用两个“须”字的作用。(3分)
2.第二段两处划横线的句子都是典型的动作神态描写,请说说它们表现了什么?(2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太漂亮”在文中指父亲说话不中听。
B.本文从“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儿子的眼睛记录了感人至深的一幕,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C.“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表明我对父亲的关爱不理解。
D.作者运用清新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父子间最真挚的情感。
4.本文的细节描写,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面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是(      )(3分)
A.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景描写。
B.鲁迅的《故乡》中关于杨二嫂外貌肖像的描写。
C.都德《最后一课》中关于小弗郎士上学时的场景描写。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关于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的动作描写。
5.请仔细揣摩第三段划线句子,提出一个质疑问难性的问题。(3分)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
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5、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二)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2.选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其感情分别是什么?
3.简要分析下面父亲说的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4.概括本段内容。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7.品味语言。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
9.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0.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   )(   )(    )。
(三)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3说定改为说好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再三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6.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7.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一系列事情营造而成。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使父亲晚年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0:0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66592203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背影》课内阅读训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背影》课内阅读训练.pdf

标签:父亲   描写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