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散文的线索(一)

更新时间:2023-06-05 19:07:04 阅读: 评论:0

散文的线索(一)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2)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5)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可是,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
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二、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
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五、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
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散文的线索(二)
请问,同学们喜爱阅读散文吗?就是那些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而又富有抒情意味的文章。我们常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快速阅读中,遇到散文首要应注意什么呢?
同学们都吃过羊肉串,那大块小块的美味羊肉,正是用一根极细的铁丝穿起才能均匀受热,我们才能大块朵颐;
大家都品尝过各种味道的糖葫芦,不管是山楂、桔子、草莓,只有用一根纤细的竹签串好,才能让你我一一尝清其中的滋味。那小小的“铁丝”、“竹签”,看来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阅读散文时,就应该尽快抓住其中的“铁丝”、“竹签”,也就是抓住“线索”。
明白抓线索的价值——咱们都听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它的内容和主题。那么,对初中学生来说,究竟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呢? 抓住文章的线索;线索清楚了,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
学会抓线索——线索,往往是指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散文要做到形散神聚,众多的材料必须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线索正是这其中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
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较难掌握有的正是作者的处于变化中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怎样抓线索——抠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词语、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进行反复琢磨,就可知作者“点背影一绘背影一现背影”的写作思路。“背影”则就是本文的线索。
例如:请快速阅读下面的短文,找准其线索:
妈妈的树
王志文/文
6岁的时候,我曾大病过一场。
父亲背着我去医院,长长的路,父亲就那么背着我一步步地往医院走。那时,我对于父亲而言已经有一点分量。父亲停下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把背上的我往上顿了顿。我说:“爸爸,你累了,放下我吧,我自己能走。”说着,我就从父亲的背上往下跳,但父亲不许,坚持将我一路背到了医院。
后来,父亲去世了,是因为车祸,母亲在几天几夜的昏迷之后醒来,对我和两个哥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的树倒了!”母亲是上海宜川电子配件厂的一个普通工人,月薪30多元,用这微薄的收入,母亲养大了我们弟兄3个。我小时候是从来不去理发店的,都是在家里由母亲来剪,,母亲每次剪发时围在我脖子上的都是一块黑色的绸,这块黑色的绸永远印入了我的记忆之中。
那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多年以后,我已经被人们称为“明星”了,当我走进美发厅之后,总是觉得很不自在;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我理发,我突然扭过头问:“为什么都是白色的?你为什么不能用一块黑绸?”我直视着理发师,理发师愣了好半天也没有搞清楚我为什么会希望有一块黑色的绸,他只好摇摇头。
童年的记忆中,还有一些事情同样难忘。放学了,我一个人独自回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站着,因为我又看见母亲在生煤炉了。浓烟将母亲包围,我听见母亲在剧烈地咳嗽,空洞而连续的咳嗽声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
于是,我听见自己在说:妈妈,我要成为你的另一棵树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9:0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63224191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散文的线索(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散文的线索(一).pdf

标签:线索   文章   母亲   散文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