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段落的位置专题复习 1、考点分析
考纲中对议论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懂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论点。
2、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3、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
1、 能辨别论据类型,分析作用。
2、 语言的特色。
其他相关知识:汉字书写、词义分析、标点应用、关联词等。
2、专题详解
1)知识点1
议论文阅读之——考点:段与段的位置能否互换
【解题思路与技巧】
解题措施:
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一般是:
1.并列关系:与上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
2.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3.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
4.结构关系:总——分
1.与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相照应;2.几个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时间顺序:从古到今 逻辑顺序:从小到大、先概括后具体、层层深入...
2)知识点2
文章中的句子(段落)能否调换、分析某段能否去掉、段落之间的关系
1.常见题型: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2)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 (1)文章中的句子(段落)能否调换?
答题方法: 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的逻辑关系,看有无照应的语句。
例题及练习
小议读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2分)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
答案:1.其理由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1分);其次,它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1分)。
2.(1)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判断错误,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2)读书要读经典(1分);读书要边读边思边疑,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1分,答出前一分句也可得分)。
做人要自律
邓小平教育子女最强调的是自律。据邓林回忆,“父亲会极其严肃地把我们召集到一起,讨论类似问题,那时他会非常严肃,少有的严肃!”“他曾对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自律。”
“做人一定要自律”,这话朴实而明白,说起来似乎了无新意,但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做人能不能自律,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自律,就是自觉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律是修养、信心和力量的体现。单就一个人成长而言,如果缺乏自律意识,不能很好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地抵制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恐怕很难实现人生价值。能够自觉地约束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协调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公而忘私、舍己救人、舍生取义,无愧人生。
“做人一定要自律”,就要搞明白自我约束什么?自我控制什么?不搞明白,就不清楚自律什么,所以要“自知”,“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认识你自己”。
我国古代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几千年前的东西方哲学家在“自知”这一点上,道出了同一个真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因而可贵。因为难,因为可贵,所以要“三省吾身”,反复地检点自己,而后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有所为”什么,“有所不为”什么。
为什么认识自己难呢?道理很简单,你必须面对自己,有如站在穿衣镜前审视自己的美丑,敢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疤”,所谓“难”也就是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否则就无所谓“知不知”、“明不明”了。一旦自我感觉良好,便是普通人,成绩、学历及至容貌等都可以成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障碍。如果是权门子弟,优势在身,听到的全是赞美、吹捧、阿谀之词,认识自己就更难了。想想吧,本来头上长着“癞疮疤”(身上的缺点),有自大、自满、自负、自傲、自夸或自卑的毛病,自己感觉不到,或者别人把这“红肿之处”说成艳若桃花,你还当真,那如何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又怎么能不诱于誉,不恐于谤,宠辱不惊,自强不息啊!
“做人一定要自律”,贵在见诸行动。春秋时晋国人董安于是个慢性子,于是他经常佩戴弓弦以督促自己迅速一些;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是急性子,于是经常佩戴柔软的熟牛皮以提醒自己缓和一些(《韩非子·观行》)。人的自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对自己的认识也不
是一步到位,要经历熏染、陶冶、磨砺,甚至挫折的过程,才能积淀形成。但无论经历怎样复杂的过程,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毛病,就要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从容自律,毫不含糊地约束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毛病,完善自己,做一个思想道德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
“做人一定要自律”,做官更要自律。邓小平在无数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的同时,还说“搞法制靠得住些”,主张用他律——制度约束来促进自律。总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一定要自律。社会上自律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进步。
选文第⑷⑸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不能【1分】,因为第⑷段论述的是自律重在认识自己。【1分】第⑸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认识自己难。【1分】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1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灭”。
同样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
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幂幛。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为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询问战况,谢安才轻描
波写地说道:“小儿辈遂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困追堵截,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击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他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
时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一样镇定从容。
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事业越开阔,头脑越冷静。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我们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迪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
理好大事。
选文②③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具体阐述一下理由。(4分)
不能互换(1分);第②段重点论述了静气的概念(或者:什么是静气?)(1分);第③段进而论述了静气的来源(或者:静气从哪里来?)(1分)。从概念到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说服力(1分)。
简笔与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