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新区升级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经济体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以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受冲击较小,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凸显出了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更深刻揭示出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承担了振兴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国民经济健康运行、逆势增长的国家使命。但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经济总量仍有待进一步充实,分布覆盖面仍须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向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倾斜。与此同时,在全球一体化与区域多元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省级高新区不断探索内生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有能力、有准备为当前“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的国家目标服务,并已经具备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条件。
1.省级高新区的发展态势及探索
截止2007年在东莞松山湖召开的第三届省级高新区工作研讨会,全国共认定107家省级高新
区,它们是国家区域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高新区在特定地域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承担重要战略任务,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大多呈现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资源积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色逐渐明晰、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著的良好发展势头。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设立高新区的基本宗旨,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化能力是高新区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受到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才资本等多重因素的约束,省级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主要呈现出创新主导型和产业主导型两种发展模式,其中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济宁高新区分别是这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努力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既是其谋求突破的主动定位,也是受到区位竞争压力的被动选择。一是东莞经济发达,以虎门为首的镇域经济普遍较强,松山湖科技园2005年GDP为12亿元,与其他镇区相比,仅与最后一名相当;二是区域科技资源匮乏,东莞市级及以上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为53家,远低于广州619家、深圳126家的水平;三是东莞一直以传统加工业为主,在其他地区的竞争下,
优势逐渐丧失,产业升级与转型成为发展压力,全市急需打造科技引擎以及创新龙头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鉴于此,松山湖高新区坚持高端发展,积极引入并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高地,促进莞港合作,建设一流投资环境,以国际视野招商引智,着力打造区域创新源头,使之成为高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而济宁高新区位于非沿海城市,且面临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的客观环境,但其依托优势产业资源,走出“以商引商”的新路子。工程机械是济宁高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依靠园区内小松山推公司,成功引入小松集团其他工程机械公司生产,使得济宁高新区成为国内最完备的工程机械产业链区域之一,园区经济得以飞速发展。整体来看,济宁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已经呈现明显的集群态势,产业特色鲜明,除了工程机械,其在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新材料等领域亦实力雄厚。目前,济宁高新区在做大、做强、做全现有产业资源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向高端环节和高端领域提升,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2.省级高新区实现升级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下,高新区已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载体。国家高新区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围绕“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实施“五个转变”,并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一批有条件、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施国家的战略布局。当前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将加速向中国转移,国内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且我国的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从“改革试点”到“协调示范”的阶段,强调优化发展、协调发展。在新一轮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开发中,开始全面调整政策倾斜方式,重在以规制引导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将有利于不同区域内以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并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进行产业与科技创新交流协作,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往往也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诱因。中国企业正逐渐丧失成本优势,在应对金融危机巨大挑战的当下,应重视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挖潜增效,以赢取技术优势。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推动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将有利于提升区域的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化“危”为“机”并抢占发展先机。
第三,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新区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世界范围内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创新环境是决定科技园区成败的关键。推动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将促进区域在更加优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发展,并调动更多企业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随着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的显现,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网络创新体系,将为高新区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新区集聚创新资源,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发挥辐射作用。推动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输出,带动区域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将吸引并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并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产学研联合,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
3.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发展路径及承担功能
省级高新区应依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历史延续、发展环境和产业状况,在新时期探索内生增长机制,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商业模式创新、营造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园区。
1)重点处理四大关系
首先,处理好创新与产业的关系。要始终把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作为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同时,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相互统筹和协调,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其次,处理好内生与外延的关系。明确园区发展动力源,针对不同主导产业所处产业价值链环节,根据不同需求,培育内生发展资源和引进外部资源并重,弥补园区发展短板。
再次,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兼顾短期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当前阶段把总量规模的扩张作为重点任务推进,为优化发展结构奠定基础,下一阶段注重结构优化,带动总量规模的持续增长。
最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作用,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强政策倾斜,引导高端资源集聚,为高新区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和体制保障,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
2)升级发展路径
高新区作为新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组织和创新区域,亟待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未来国家将重点建设一流园区、创新型园区、特色园区三个类型的科技园区,各省级高新区既要承担国家赋予高新区的历史使命,坚持内生发展,也要注重现实性,发展特色产业,承担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借鉴国际高科技园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所有高科技区域都努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制造的融合发展,以提高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可以根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配比对高新区的升级发展路径进行划分,包括创新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双轮驱动型,不同的高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组合配比策略。
创新主导型:主要适用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新区。这些高新区夹缝生存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区县经济发达,以及附近存在的国家级、省级经开区、专业园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对高新区形成强大的竞争;另一方面,本地科研机构较少,科研机构实力较差,并且缺乏高端人才,造成区域内及高新区内科技资源稀缺,它们承担着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培养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重责任,应以引入创新资源并构建创新环境为重点
工作。创新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研究及技术型人才、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等资金、信息、服务支持体系等。要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必须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并集中体现在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方面。在经济环境上,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设技术平台、完善孵化体系、扶持科技企业及研发中心,并促进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多出成果;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创新服务体系,引入并完善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联结。在政策环境上,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出适宜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改变以往注重招商引资、项目支援的管理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主导型:主要适用于中西部等非沿海地区的高新区。这些高新区面临科教资源匮乏和发展阶段滞后的双重压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园区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缺乏,难以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亟待树立在地方经济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不明显,区域产业配套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对园区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因此,突出地方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园区,实现集成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
的特色产业集群是符合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特色园区就需要要把发展高度充分地与高新区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文特点、营商环境结合起来,积极转化所在城市的产业基础,把区域特点转化成经济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特色发展模式,塑造区域特色品牌。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有别于一般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也不同于创新导向的科学城和研发综合体,坚持特色产业带动,技术集成和应用研发导向策略。产业发展要结合区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高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而不是一般性制造业,同时要发展与高新区功能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强调主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成为在某一特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中心。
双轮驱动型:对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科技资源相对丰富且周边区县竞争力不强的高新区而言,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双轮驱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在产业上,坚持“特色、高端、集群”的思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配置资源;在环节上,一方面重点发展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一些与主导产业关联的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同时,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在创新上,坚持“引
进、整合、自主”的思路。高新区发展首先要集聚资源,引进区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源,形成资源高地;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这些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作用;通过创新发展,促进创业,促进创新资源的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健全一切为企业服务的管理体制;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环境和配套环境;积极推进园区生态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