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与贵阳发展比较及建议》
我市与贵阳市同为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产业、区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改革开放及至xx年前后,两市各项经济指标从兰州略强到基本相当,但经过近几年来的竞相发展,贵阳市经济总量于xx年超过兰州,之后发展差距逐年拉大。xx年,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而我市分别达到2264.39亿元和8.3%,比贵阳市分别低893.31亿元和3.4个百分点。现就兰州市与贵阳市经济发展简要分析对比及建议如下:
在产业结构上,贵阳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1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8.7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01.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
38.6:57.1。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0.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0.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67:
34.89。62.44。两市均呈“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中一产、二产比重贵阳市分别高于我市1.63个和3.7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我市5.34个百分点。
在财政收入上,贵阳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达到366.32亿元,增长16.7%。我市全年实现地区财政总收入606.75亿元,增长2.1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5亿元,增长16.37%,与贵阳市财政收入增速相当,绝对数分别相差110.95亿元和150.82亿元。
在社会消费上,贵阳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我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两市总量基本相当,但增速比贵阳市低3个百分点。这表明,省会城市作为区域性的消费中心,贵阳市在这方面的地位正在加速强化。
在居民收入上,贵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502元和12967元,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661元和10391元,城镇居民收入两市相当,但农村居民收入比贵阳市少了2576元。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8:1,我市为2.86:1,表明我市城乡二元差距大于贵阳市。
我们感到,之所以近年来兰州与贵阳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主要原因是:贵阳市突出提升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发展信息化为主的新经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突出增
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对外开发和招商引资;突出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突出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机制,加快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
一、大数据引领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发展信息化为主的新经济
贵阳市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国企大数据、智慧城管、智慧交通、大数据综合治税、社会和云、数据铁笼等云应用示范工程。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达到4000户,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300亿元。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零售额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为5.7%,对限额以上贡献达5个百分点。我市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只有100多家,产业规模总量预计260多亿元,分别只有贵阳市的1/40和1/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只有6.42亿元,仅为贵阳市的13.6%。
建议。今后我市应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家庭”三数发展行动计划,以“互大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同时,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开展企业云主机等云产品推广应用,加
快发展跨境电商,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全力推进光纤入企、入户、入校工程、5g和三网融合工程,促进我市产业向智慧经济迈进。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贵阳市坚持快转高,以实施“5个100工程”(贵州省围绕“四化”同步,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为重要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为主现代工业、金融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9%。而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2亿元,增长2.6%,比贵阳市分别低278.82亿元和7.3个百分点。贵阳市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医药制造增长快速,增加值分别增长21.2%、17.6%、22.4%和12.7%。第一产业增加值137.14亿元,增长5.9%。我市医药制造业比上年仅增0.7%,增速下降6.4个百分点,有色、非金属、石油加工和烟草制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第一产业增加值60.36亿元,增长6%,增速与贵阳市相当,但绝对量相差一倍多。
建议。今后我市应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优链”丰富产业集群的“五链一群”行
动计划,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以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八个县区园区为着力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并坚持弘扬“工匠精神”,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同时,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特别是致力把玫瑰、百合、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提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爆发式增长
贵阳市会展业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并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0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9.3%、17.3%、15.6%和17.2%。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数达到1.11亿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51亿元。反观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78亿元,增长10.9%,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别比贵阳市低387.99亿元和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住宿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速分别回落1.7个、0.3个、1.9个、2个和3.8个百分点。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5亿元,分别比贵阳市游客少多一半,收入少近三分之一,差距十分明显。
建议。今后我市应大力实施“第三利润源泉”挖潜行动计划,努力创新培育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彩陶文化、水车文化、创意文化、体育文化、地质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西游文化、土司文化等文化旅游产业,实施好城关区、榆中县两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抓好榆中青城、皋兰什川、七里河阿干、永登苦水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几个富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促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