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现代家庭如何增强幼儿的孝亲教育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作为中国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孝亲伦理对家庭成员素质的提升,家庭和谐的构建以及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促动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尊重长辈和他人,并相关心、体贴的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而尊重、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一切爱的基础。
一个人的良好品质是从小养成的,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里,所以家庭教育对培养幼儿孝亲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祖国和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只有在家里能养成尊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将来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别人,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为此,从小培养幼儿孝亲品质是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庭必须肩负起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是对幼儿在家教中的孝亲教育中的个人浅见,还望方家指正。
一、孝亲是中华传统美德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应有的本分。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能够说孝亲美德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伦理观点和道德品质的精华局部。
二、现代家庭需要增强对幼儿孝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80、9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孩子父母了。这些年轻父母绝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从小就是宠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过久了,都不知道要怎样对父母尽孝。更何况他们的孩子完全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以“己”为中心,不会体谅父母,做什么事情都只要自己快乐,不会注重别人的想法,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顶撞父母。更别说回报、孝敬父母和关爱他人了。一件件不孝现象催人警醒,所以增强幼儿的孝亲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小培养孩子尊老、孝亲等美德,对于促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幼儿成长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孝亲品质的培养不但能使孩子受益,而且有助于让每个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家庭中如何践行孝亲教育
(一)建立和谐的长幼家庭关系
这并不同于封建社会的“长幼有别”的意思。是指父母要尊敬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孩子更要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辛苦。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就是个“小皇帝”,大人都要围着孩子转,试想一下,把孩子培养成了“小皇帝”又何谈让孩子孝敬父母呢?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与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关系,不可长幼颠倒,乱了秩序。
(二)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
现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
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多给孩子将一些古今关于孝敬父母故事或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从这些故事和事例中感受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从而形成孝的意识。家长还可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其亲自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也可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对父母付出的辛劳越理解,才越会从心底里相信和敬重父母,才会真正想着去孝敬父母。总来说之,家长每天回家都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讲讲自己一天的事情。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一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理解成人社会的游戏内容,二来通过沟通理解父母的辛苦。这不但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解,而是让孩子成为平等的家庭成员,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来。
(三)孝亲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新三字经》里的“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黄香9岁丧母后,非常孝敬父亲。每当夏夜临睡前,小黄香就坐在父亲的床上把蚊子驱走,把蚊帐挂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而每当冬夜,他就先睡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再请父亲睡下。不但如此,小黄香在学业上还十分出色,当时就有“天下无欢,江夏黄香”之说。故事告诉我们小黄香表
达孝心都表达在细节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生活中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做让父母担心费心的事。可口的食物先让父母尝,夏天不忘给工作回家的父母端一杯水,上学时招呼一声“爸妈”再见,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自己表演节目,父母生病了给她们拿药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却可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保护父母的好习惯。通过长期实践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孝敬父母长辈就会成为自觉行为。也只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他才能心怀感恩的去关心父母,长大后才会为家庭分担责任。
(四)让孩子有表达孝心的机会
孩子表达孝心需要实践,假如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纵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便被掩藏乃至泯灭了。曾有一位母亲卧病在床,儿子主动要求为母亲熬药、做饭,但这位母亲犹豫再三,最后不但硬撑着下床亲手熬药,还自己动手做饭端给儿子吃。母亲即使生病了也用不着孩子的协助,让孩子感觉没有必要太关心母亲,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劳累和难处就变得不闻不问。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家庭事务中,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扎根。
(五)让孩子在榜样中受到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很好的榜样。幼儿行为的好坏,言语的好坏多半来自父母的言行,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样子。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如在家中饭桌上爸妈能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吃,节假日多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老人生病时能细心照顾,说一些安慰的话,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就教育了孩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六)让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
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敬父母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孝顺之举本应发自内心,岂能被迫地表达,在棍棒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地养出孝心的。孝心只有在家庭融治气氛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慢慢地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该即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毋庸赘言,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感一次次地表达孝心,那么,离这个传统美德的最终养成,已经为期不远了。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孩子的心是一块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能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能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收获品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让家庭与幼儿园携起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孝亲美德教育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