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5 05:03:39 阅读: 评论:0

第37卷第3期Vol.37No.3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216
Jun.2021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江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7097)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职教20条”“双高计划”发展要求的回应,是保证新时代“德技兼修”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认识偏差、素质与能力偏差、载体偏差以及评价机制偏差,因此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设计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境,实现在全方位制度体系的耦合整生中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双高;高职;课程思政;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17039096-93[收稿日期]2020-09-02
一、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旨归
继《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中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之后,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高计划”的评价标准。“双高”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打造“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极大地振奋了高职院校,更使职业院校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实现“双高”建设目标的关键性。因此“双高”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落实“立德树人”做实“课程思政”这个课题。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将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唯一阵地,思政课教师也不再是单打独斗,所有课程都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所有课堂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所有教师都赋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课程思政”说到底是教育理念重新回归,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立德树人的保证,德技兼修的高水平职业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所有教育协同努力下才
能顺利完成。因此,职业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时代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符合全面育人的内在规律,是对“职教22条”“双高计划”发展要求的回应,更是引领学生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立德树人”的本质,进而为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标做出的最回应。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事业,高职院行的应了。我们仍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一)认识层面存在偏差
“课程思政”说到底是认识、理念创新带来的教育理念回归。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知维度中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界定为高职教育唯一的教育目标,认为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与实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重技轻德”“偏向知识技能的教育、搁浅价值观引领”。因此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的各专业课教师,甚至学生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思政”都缺乏认同意识。作为顶层设计层面,受传统思想影响,在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与设计上,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师资培养,还是教学效果评价要求、建设激励机制上,一直以来还是比较偏重于学生技能掌握程度高低,而对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
教育要求则处于相对空白的境遇。专业教师对在专业教育中进行价值观引导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开展价值观引领的思政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对于协同思政的重要与必要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认为高职专业课教师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才是其职责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额外工作,甚至认为非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会占用专业教学课时,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高职学生片面地认为来职业学校学习就是学技能,技能才是安身立命的王道,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大上”的空话,不能满足自己的真正需要,“课程思政”的实施只是加大他们的学业负担,因此积极性不
[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编号:FJJKCG20-102)。
[作者简介]江冰(1974-),女,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3期江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97
强,认同度不高。
(二)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存在偏差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需
要教师们不仅思想意识上具备相当的思政意识,还应具有开发与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的素质能力。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突破的难点,也是打开课程思政新天地的节点。当前,高职院校的非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方面明显欠缺,因此无论是在挖掘思政元素还是融入教育上抑或是在渗透思政教育的时机选择与把握上都缺乏相应的素质与能力。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多表现为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尽如人意;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上更是多体现为思政元素的外挂呈现,不仅使专业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使得学生对本就心存隔阂的思政教育更加反感,产生负面作用;在与专业课的融入中缺乏将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与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业的终极目标关联性地联系起来的教学设计,多数处于“随遇而安”的境况,这种功利化教学现状,带来的必定是课堂教育感染力与穿透力的大打折扣,学生甚至有隔岸观火的感觉,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课程思政载体建设存在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科学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9。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而在,数高职院在程政体建设上普遍存在:其一,课程设计僵化,课程思政设计标准统一化、格式化,缺乏高职教育不同学科特有的专业设置特点;其二,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课程资源、课程讲义、教学大纲、教案编写大多依旧只侧重于各专业课程纯技能的特点,各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思政教
育资源库建设较少,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规律与元素自由贯穿其间,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教育目标;其三,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叠加进思政教育的某些内容,对于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现实没有做过多的考量。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以及各自专业特点设计与开展“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局限于单纯的课程,没有注意拓展课堂教学的形式,忽略了广义上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发,自然局限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途径,也就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存在偏差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合理长效的建设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尽管这些年课程思政建设在不少高展,高职院在摸索与建设初期,如何培养出德技兼修的高水平职业人才,如何配套一个合理的建设机制目前还未建立,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首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一套有效实现如何要求与帮助非思政教师完成各自教育中思政元素或思政素材收集与融合的机制,加之教师本身参差不齐的自身条件,导致非思政课教师在整理与准备相关资料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上不健全,目前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在考核方式上大多还局限于课程考试成绩上,课程考试之外教学效果评价还无法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再次,评价主体上也大多单纯局限于学生与教师,这些与课程思政要求中落实立德树人贯彻到育人全过程建设是存在一定维度差距的;最后,是激
励与机制缺乏应的套机制,高职
师职称评定制度中还鲜有专门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倾斜的激励规定,也在影响了师自程政建设的。
三、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统一思想,提升主体认同感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是为了打造“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新时政治育的新理,力各门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而行,实现各门课程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上与思政课同频共振有机融合。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体责任,必须实现课程思政在所有教育层面的思想统一,提升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构建多维协同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7加强党委对“课程思政”的领导,在顶设中“立”的根标作为程政建设的标准,的方,明学标。统筹规划与协调各职能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制定督促与规范二级教学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体系,进而促进二级教学单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职工考核机制上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元素,
制定出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又能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多维育人机制,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落细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要真正出成效除了顶层设计合理
98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7
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合理设计与落实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首先,教师的课程思政素质与能力提升是核心。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其教学素养与教学成效直接相关,为此必须强化对专业课教师德育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如在加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培训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与层度的专业教师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力求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其次,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上,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各不相同,各专业群之间思政元素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理清课程差异基础上,系统挖掘与梳理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及价值属性,将打造共享思政资源库与针对不同专业群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结合,进而为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相应的思政资源,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结合体系化的完美度。再次,创新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找“课程思政”精准切入口与专业课教学完美融合点。在依托不同教学载体的基础上,打造思政融于专业教学似“盐融水”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自然度,增强教育的
实效性。
(三)
打造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构建多维立体育人机制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与改革,而且还要重视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发挥体制机制的长效作用,从而确保“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建立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以及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多维立体育人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推进的保障。首先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关注思政教育的三全性。突破传统单一、二元评价机制,建立一个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且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多维评价机制,实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性评价,进而保障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其次是配套与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归教育本质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需要在不断总结与完善中持续推进,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动力之所在,为此出台诸如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与之职称评聘、教师评优评先相结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奖励力度;改善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福利待遇与工作条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参与的精神内驱力,坚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信心,进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执行力度高质量。再次是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建立专业课教师为主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以及教育职能部门多方联
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起多维立体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的良性闭环,进而为“双高”建设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四、结语
毋庸赘言,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个目标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一种实现教育教学相融理念,“课程思政”是当前高职院校中非思政课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职业“完人”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从思想认识到位,能力素质提高,评价机制创新等多角度、全方位着手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才能最终实现冲破因素质、思想、能力、评价机制等不足与欠缺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困境,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05-03(2)3
[2]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93
[责任编辑:李瑞]
(上接第95页)
都应参与,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的职业道德环境出一[2]鲁葵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J].教育份力。与职业,201,(31):65-673
[3]张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参考文献1成人教育,201,(20):47-493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
民日报,2012-14-28(1)3
[责任编辑:李瑞]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5:0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12619190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思政   课程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