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诗回到诗(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手记)
一、先定调,浅触文化滥觞
第三单元教参定题为“生命的诗意”,选择了不同时期的诗词名篇:第一阶段:魏晋诗歌两首。魏晋“建安文学”代表曹操《短歌行》,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归园田居》。
第二阶段:唐诗三首。唐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座高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及中唐代表白居易《琵琶行》。
第三阶段:宋词三首。众多名家赞誉公认的宋词创作前三名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囊括豪放婉约两大宋词流派。
都是编者精选的诗歌盛宴,不仅限于高中语文诗词阅读的范畴。
又自作主张加讲了两首,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两首民歌:《诗经▪芣苢》和《插秧歌》(宋▪杨万里),因为第二单元被我们统一的教学计划放弃了。
觉得讲诗词须有所追溯,就溯到《诗经》和民歌,它们恰恰说明了中国诗文化的两个源头:
民间音乐与歌唱,并价值传递的初衷。
教材编排意图也可能有以此为下一单元阅读铺垫的意思。
板书并简析了一条诗歌文学传承脉络:
《诗经》+《楚辞》并《离骚》(民间歌唱到文人创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由集体到个体创作,由无名传唱到著作等身,由民风“讽刺”之功到个体情怀抒发;此刻在先秦)—《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文人创作与民间歌谣相得益彰;此刻在两汉)—建安文学+山水田园诗兴起(魏晋风度文治武功,人生选择,各有所成,文人创作渐成主流,诗人成了鲜明的社会与文学角色,钟嵘提出“滋味说”;此刻在魏晋)—南北朝民歌(政治与文化的互相牵涉,大分裂历史,造就地域色彩:北朝刚健,南朝柔媚;此刻在南北朝)—近体诗(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诗歌盛朝,格律的发展,情怀的百变;此刻在隋唐)—词(由盛世繁华到忍辱偏安的历史转折,由青楼浅唱到文人开拓词风;此刻在宋朝)—曲(异族统治下的政治,朝堂到民间的抗争,由词而曲的传唱;此刻在元明)—渐没落,有新鲜文学(如传奇,话本,小说等)替代繁盛。
毋庸赘言,这脉络便是文化自信,单从诗歌一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就阔气得很,然而我们要继续谦卑与低调,为继续传承。
二、多读诗,用心编排拓展
一个单元,选诗八首,那么我们可以读到多少诗呢?安排如下:
《短歌行》1+《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虽寿》+练习
《归园田居》1+《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练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1+《上李邕》《与韩荆州书》《将进酒》《行路难》+练习
《登高》1+《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练习
《念奴娇》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东坡传》(现代诗,杜骏飞)+苏轼诗词欣赏若干+练习
《永遇乐》1+练习
《声声慢》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练习
以教材选诗细读为主,根据不同标准,选取相关诗词做辅助阅读,多略读,感知诗意即可,以诗读诗,以诗解诗。
有的借文本知人论世,有的借文本强调作品技巧风格,有的借文本感受诗人胸襟情怀,有的借文本梳理诗人人生轨迹,有的借文本略窥时代特征;以“1+n”的方式,主次分别阅读,兼容课内外;以期增加学生对诗词的语感体验,思想内容的梳理感悟,以及在读中学会读懂。
三、设情境,力求读写落地
诗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学会有步骤和整合式地读诗(比如“三问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最后如能通过文字将各自的阅读体会表达出来,借助情境设计,促成读写的融合落地,就更好。
希望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一起来“读”诗,并分享各自感受,而不仅仅是老师借着教
参“教”一首诗,因此,大可教无定法,前提是老师先要对所选诗歌有相关的资料汇总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尝试做法举例如下:
例1、《归园田居其一》
选择学生熟悉文本《桃花源记》,来探讨陶渊明对现实与理想的认知,创设世外桃源是构建理想境界,正因为现实不满才有如此向往,但人性有淳朴诡诈,因此现实还是现实,理想依旧理想,二者终究还是隔绝的,由此可知陶渊明其实是人间清醒。
再选文本《五柳先生传》,则直接感知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与自得其乐的情怀胸襟;又选《归去来兮辞》自述其志的部分,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接着引入教材文本《归园田居其一》。
先关注文本整体构思,设问首尾取舍的呼应表达:(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借此明了诗人情感爱憎。
再细读细节设问:视角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迂回往复中,感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流连之意;抓“开荒南野际”的“开”字和“守拙归园田”的“守”字,一“开”一“守”,探究诗人心胸的开放与守持之意;借《道德经》中“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表达思想为参考,引出对诗人与自然共生,居人间烟火的惬意与满足的体会;关注诗中“狗吠鸡鸣”与诗人《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处表达,体会二者在动静方面的好恶与意味深长;……
例2、《念奴娇》《永遇乐》
两首豪放词,处理方式分别为:前者文学评批细注,后者知人论世问典。
《念奴娇》设计细节问题,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可以师生共析,可以个体揣摩,根据需要老师介入点拨,也可以小组互动谈论,将问题结论关键词以评注方式记录在文本之侧。设计问题如下:
1、开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淘”字何解?
3、何为“风流人物”?你能联想到哪些”风流人物“?能否换成”英雄人物“?为什么?
4、词人起笔是怎样的视角?
5、词人怀古之地是什么地方?有何历史渊源?
6、“人道是”三个字用得精妙,妙在何处?
7、“周郎”能否换成“周瑜”,为什么?
8、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选用了哪些意象?烘托出怎样的意境?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9、哪几个词用得凝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试简析。
10、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析。
11、词人借此句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试用自己的话略加阐述。
1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3、写周瑜,为何称“公瑾”?写小乔,为何不写“出嫁”,偏写“初嫁”?
14、借小乔写周瑜,表现周瑜的什么特点?
15、“羽扇纶巾”是什么装束?周瑜是沙场武将,为何作此描写?
16、后三句写周瑜,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形象?选词精炼概括。
17、“樯橹”有说该作“强虏”,你赞同哪种用法?为什么?
18、“故国”指什么?日常作何解?“神游”为何意?此处是什么倒装句式?
19、此处“笑”有何内涵?为何有此“笑”?
20、“多情”的意思什么?有说“多情周郎”“笑我”,有说“(我)自笑我多情”,你赞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21、“早生华发”四字包含哪些情绪?
22、为什么词人最终感叹“人生如梦”?是积极还是消极?联系词人遭遇,知人论世。
23、“酹”是一种什么仪式?可解作什么?词人以酒酹月,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变化?
24、整首词,由“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最终归拢到“多情应笑我”,词人如此构思全篇的用意是什么?思考表述自己的想法。
25、结合导学案文学短评,梳理以上讨论认知,写成自我思考的短文或语录。
以上问题貌似琐碎,但却有助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诗词作品言语跳跃,多有留白,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并自我体会,就能将短小篇章读得丰富深厚,并且最后化零为整,学习整合梳理自己的联想、思考及阅读体会,成为有形积淀。
《永遇乐》的处理相对简单,分解为三个小专题:知人,论典,明志。“知人”环节整合相关资料,介绍辛弃疾生平: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论典”环节明确词中五处明显用典: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意图,加上相关暗用典故补充,大致体会辛词善用典的艺术特征(品评历史,借古讽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炼,内涵丰富。)及其效果(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明志”环节只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事实证明,前面文本
研读环节清楚的话,这讨论结果几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