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的身体应给交给谁:“贞操观”的演变历史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
近期,“贞操”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从“贞操女神”的网络征婚,到某人大代表的“贞操陪嫁论”,再到几家知名电视台就此展开的专题节目。隐藏在“贞操”背后的是人们对性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关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代以来,伴随西风东渐,“贞操”便成为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交锋的一个前沿阵地。这个阵地分外显眼的原因有二:一是该话题最广泛的可参与性,无论老少贫富,人人都可以就此发表看法;二是话题本身的半透明性,当代中国虽然不再是谈性色变,但性仍然是不便言说的领域,而当命题被置换成“贞操”,人们便可以公开谈论了。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的“贞操观”发生了不小变化,人们对于贞操的态度已经比先前宽容了许多,人们通常将此归结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那么,西方有没有“贞操观”呢?
贞操的寓言
15世纪尼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 1430~1495)有一幅画作《贞操的寓言》。
在这幅画中,汉斯·梅姆林描绘了“贞女”的形象。画面主体部分描绘了两头披着铠甲的雄狮守护着山峰上“圣洁”的贞女,山峰四周被深渊环绕,贞女孤零零矗立在山巅,画面以远处繁华的城市作为背景。从梅姆林存世的作品来看,宗教画占了多数,如有《圣母的欢乐》等,但这幅画传递出的信息却让人颇为费解。雄狮斜睨的眼神和脊背上金光闪闪的铠甲,让我们想到中世纪欧洲的“贞操带”,这种令人发指的“贞操带”却是当时风靡欧洲的贵族妇女的饰品,在一些“贞操带”上饰有黄金、象牙、白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精美图案。“贞操带”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一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仍然有人使用贞操带,并被一些医生用作戒除手淫的医疗器械。如今,我们还能从欧洲的许多博物馆里,看到作为历史陈迹摆放的各种贞操带。
“贞操带”表明西方人的性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从极端保守走向开放。禁欲作为中世纪的标志,使这一时期被视为西方最黑暗的时代。而远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性行为却大体上是比较自由的,甚至对待同性恋都十分宽容。为什么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视性如洪水猛兽呢?当代法国哲学家福柯为了寻求答案,开始撰写长篇巨著《性史》,但随着福柯的溘然去世,原定六卷本的《性史》写作戛然而止。根据福柯的遗嘱,最先完成但未经他本人亲自审定的第四卷《肉体的忏悔》不能发表,这一卷探讨的正是中世纪禁欲观念的形成过程,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属于该卷的一篇佚文《为贞洁而战斗》。此文主要根据隐修制度的创立者卡西安(360~435)倡导的“贞洁之战”而撰写。让我们从这第四卷仅存的片断中,看看中世纪教会禁欲制度的内容。
早期基督教对于婚姻和性爱并不持禁忌态度,虽不鼓励,但允许教士结婚。以耶稣为例,耶稣与门徒曾一起兴致勃勃地参加迦拿的婚宴,并当场点水成酒,耶稣对待通奸的男女也表示了体谅。但到公元4~5世纪,基督徒开始将极端的禁欲生活作为高度宗教德行的标志来提倡,通过旷野隐修,借助禁食、禁欲等对肉体极度苛刻的要求来完成其修行,卡西安便是隐修生活的倡导者,他对于教会中禁欲制度的确立起到过重要作用。公元415年,卡西安在马赛创办女隐修院和圣维克隐修院,并撰写了《隐修生活规则》,将禁欲隐修进一
步制度化。之后,经过教会的逐步推广,直到11世纪,教皇圣格列高利七世颁布了禁止教士结婚的禁令,禁欲从基督徒的理想和信念,一变而成为教会的行为准则和宗教规范。卡西安曾号召僧侣们向私通精神展开“贞洁之战”,因为私通是所有罪恶中最可耻的,所以需要通过对身体施以苦行来克服,而这种苦行比克服贪食更加艰难。卡西安倡导的六个阶段的精神战斗和贞洁的进步,其实是倡导修行者从肉体到灵魂的极度苦修,即便在睡梦里,也不能有一丝懈怠,要时刻驱赶危险的欲念。
福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倡导贞洁,而是通过解构卡西安的“贞洁之战”来反对基督教的禁欲制度。福柯指出,在贞洁苦行中,修行者其实远离了性道德,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的无限苛求,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禁闭。但即便这样,单凭自我的力量也无法完成修行,必须通过忏悔等方式借助他者的力量才能完成修行。因而,在“贞洁之战”中,苦修者无法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福柯正是籍此解构了教会的禁欲制度。如果将这篇佚文放入《性史》中做整体观照,我们不难发现,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性观念变迁的历史,从一种自然开放的状态进入人为控制、乃至禁锢的状态,这表明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将人的一部分天性禁锢起来。文艺复兴之后,近代西方社会中禁欲与纵欲的斗争从未间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维多利亚时代。
当代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1926~2005)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风俗有出色的描绘:
在那个时代,妇女们的衣服把肉体遮得比任何时代都严实,……在那个时代,任何小说、戏剧、诗歌等方面的著名文学作品,在色情描写上从来都不超过接吻的程度。……在那个时代,人体的某些器官是从来不提及的,否则会被认为有失体统;……在那个时代,在人类活动的其他方面都出现了长足的进步和解放,而唯独在最基本的个人情欲方面却受到苛刻的控制。
《法国中尉的女人》
小说的女主人公莎拉·伍德拉夫小姐便生活在这个时代,在一个只要住上六星期就“足以把任何一个正常人逼进疯人院”的人家做家庭教师。这家的女主人读的是剔除了“雅歌”的洁本《圣经》。在这种禁闭的环境里,不少中产阶级妇女的性欲被压制,以至于患上精神官能症。小说里的萨拉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有点神经错乱,当她将感情的闸门打开后,便背上了不光彩的恶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福尔斯利用维多利亚时代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秘女人和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感情。萨拉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是福尔斯刻意塑造的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而那个时代女性真实的生活从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可见一斑。
《苔丝》
苔丝的悲剧源于贞操的丧失,这不是苔丝的错,她被诱奸,然而无论苔丝自己,还是她的未婚夫,以及她周围的人,都不能原谅她的失贞,将此归结为她的过错,最终将她推向绞刑架。最让人难忘的是苔丝在临刑前,不忘弥补自己的“过错”,让妹妹代替自己嫁给克莱。如果说苔丝是贞操制度的牺牲品,那么,小说试图告诉读者现实的残酷、道德的无情以及不公平的两性待遇。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秉持努力、勤奋、忠顺的信念,以获取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理想,性行为是审视一个人品格的重要依据。因为那一时期的人相信:只要一个人在性方面是纯洁的,他一定是勤勉的、简朴的、有节制的和举止适度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性方面不纯洁,那他就会酗酒、投机、鲁莽行事。当然,在贞操方面,社会舆论对于男性的要求远远低于女性。苔丝与克莱婚前都有失贞行为,但苔丝轻易地原谅了丈夫,而克莱对于苔丝的失贞却始终无法原谅。《苔丝》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暗示苔丝内心的纯洁,但无论苔丝如何努力也无法通过赎罪式的苦行来弥补失贞,苔丝的悲剧揭示了宗教、伦理关于贞操规定的荒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