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语文作品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作者:刘瑞芳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01期
[摘 要] 语文课本不仅是不同作品的汇聚,也是不同文体的展现,更是不同思想的碰撞。语文作品中涉及不同领域的话题。主要阐述了语文作品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问题。旨在发现并拓宽语文研究的视角,挖掘语文作品的无穷魅力,用哲学的眼光理解语文中的审美问题。
[关 键 词] 语文;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2-0060-01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经典名言直观地表达了“史、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学、修辞学”的各自魅力和功效。其实,包括以上知识在内的任何一门学科,它们在某一学科(如语文学科)中,有时也会有完美的“客串”与融
合。直言之,语文学科是众多领域知识的汇聚,如哲学问题、美学问题、伦理学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今天,笔者要探析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问题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掌握了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深入理解某些文学作品。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写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属于语言学中的词汇问题;音乐、绘画、建筑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归属于不同的学科;“通感”一词又属于修辞学;文章的宗旨是向读者阐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不同艺术创作形式中的运用。这篇文章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了完美融合,我们叹服梁思成先生学识的渊博,也领略到语文学科的“海纳百川”之势。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复杂深邃的哲学问题诗意化,让读者徜徉在审美的世界里情不能已。在文章开头中,作者言简意赅阐明了“千篇一律”(重复)和“千变万化”(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从字面看来是对立关系,可是这一对矛盾体,在艺术创作中却达到了完美统一,这不很好地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吗?作者为了更好地阐述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的例子,通过语言文字的诗意描写,读者感受到了不断重复的“鳟鱼”主题和涓涓的流水以及层出不穷的变奏,重复和变化在作品中达到了统一。同时也列举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人民大会堂前的几十根柱子、明清故宫、颐和园的八百米长廊,这些作品将“重复和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诠释到极致。读者在欣赏音乐、绘画、建筑的同时,明白了重复和变化在实践中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问题在生活中的体现。当然,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讲述哲学问题,但不可否认,“无心插柳柳成荫”,读者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诗意哲学的渗透。简言之,这种情况,可以说语文作品中蕴含了哲学问题,也可以说哲学指导了我们的生活,充实了我们的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