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板书

更新时间:2023-06-05 04:20:13 阅读: 评论: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板书
【篇一: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板书】
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乙)“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
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6、“五亩之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否与前面一段重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讨论明确:前面一段强调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生态,不可竭泽而渔;这一处强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仅仅是取诸自然(野生的鱼鳖、树木)了,人们还可以吃上家庭饲养的鸡、猪、狗等肉类,人们还自己植桑养蚕,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良田百亩,数口人的家庭再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整个这一段的内容与前面一段相比,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 人类由尊重自然走向改造自然; 物质生活由生死无虞的底线满足走向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百姓由无恒产走向了有恒产; 有了学校教育。
前面两点上面已有表述,毋庸赘言。
所以,在孟子第二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成”)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教育正是一个国家从王道之始走向王道之成的文明标签。
做到了以上这些方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决重点字词和句式:然而、王、未之有)
7、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齐读最后一段)。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决字词:检、涂、发)
这样的主张,在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早有表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的说理,可谓软硬兼施:先投其所好,用战争设喻,绵里藏针却又一针见血地狠扎了一下对方,然后在伤口处施药(不先扎一下,药效就进不去)——用美丽的王道蓝图激发梁惠王对仁政的向往,转而又用冰冷残酷的现实和含蓄巧妙的比喻来暗讽其作为,促进其反思。
孟子好辩,孟子也善辩。
好辩,是勇者气质;善辩,是智者风范。
(三)拓展
讨论预习卡片b面的补充阅读材料——孟子与梁惠王的另外四次对话,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说理风格。
1、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四次对话的中心话题。
第一次:利;第二次:乐;第三次:杀人;第四次:无敌
分别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利”只会刺激“欲”,只有“仁义”才能孕育“忠孝”。
与民同乐,才能有真正的乐、长久的乐。
为政不仁,等于率兽食人。
仁者无敌。
小结: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但其积极意义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生命这一层面的维护上,在精神生命方面,中国的“仁”恰是对“人”的一种捆绑——“‘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意义上则基本未变。”(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四次对话的主要说理风格。
类比推理
正反对比
比喻说理
正反对比
(四)作业
阅读《孟子》,写读书笔记。
附:
课前预习卡片
a面
[易错字音]
弃甲曳兵()数罟()洿池()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可以衣帛()鸡豚()狗彘()
庠序()孝悌()然而不王者()饿殍()
[重点词义]
河内凶
寡人之民不加多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
是亦走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自由补充:
[一词多义]
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4:20: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10013659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板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板书.pdf

标签:生命   百姓   说理   能够   走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