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讲解

更新时间:2023-06-05 04:18:12 阅读: 评论:0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建环三赵月靖2013010121
魏晋人物晚唐诗,应该是风流的真正代名词——风流却不世俗,率性而不随意。它总让人想到曲水流觞的极致风雅,泼墨挥毫的纵情恣意,让人为那些或衣袂翩翩或狷介狂傲抑或铁骨遒劲的身影痴迷沉醉,拍案叫绝。那恢弘于天地的风骨更是让世人景仰倾倒。而魏晋风度,自汉末清流到建安风骨,从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由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远雅正,风流蕴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也说道:“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才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这是马致远对于魏晋繁华一去不返的缅怀叹惋。历史的滚滚洪流奔涌而过,刻下的,只是风流王朝在窗边暧昧绰约的剪影。这个时代最终的模糊与消逝,这个时代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使我们认识到,也许魏晋风度并非像看上去的那么洒脱飘逸。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说道:“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鲁迅先生近乎残忍却又含蓄地指出,魏晋的背后还有更深沉意义的所在。
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魏晋风度的另一面:那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魏晋的风流毫无疑问是只针
对于士族大夫的风流,那些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是建立在百姓受几大集团政治斗争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上。而清谈、吃药和喝酒,究竟是风度的体现还是对世俗的逃避?这种双重的魏晋风度在现代有何借鉴意义,下面就分四点来讨论一下。
一、审美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魏晋风度里所强调突兀的“自由”与“解放”,在现代依然给人以美感。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世说新语・伤逝》)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痛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世说新语・伤逝》)
《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人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的记载俯拾即是。他们洒脱旷达,依情而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在魏晋人不滞于物,风神潇洒的面貌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玄学的根基。在魏晋以前,重功利、重政教的儒学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儒学以礼教为本,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怪力乱神,提倡中庸,反对极端。总之,是抹杀人的个性,要求个性服从社会共性。魏晋人在这样的哲学传统面前感到困惑,不知自己究竟为何物。
战火频仍与社会动荡使儒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以瓦解,魏晋思想家们最终
意识到,汉代的哲学传统以层层障碍束缚人性,使人丧失了真我的面目。于是他们推陈出新,极力鼓吹张扬个性、重视生命与自然感情的玄学理论,并总结出“无”这样一个最高境界。
玄学大家王弼注《周易》时不断申明:“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在《老子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在这里,“无”的含义“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
二十世纪以来,理性精神渗透进了一切领域,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一行为、每一意念都被理性所安排或受到理性的约束。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由此,人们常常觉得失去自我而陷入孤独之境。物欲横流中,有多少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被现实的冰冷磨去了棱角,人们屈从于利与欲,开始害怕变得与众不同,恨不能隐身在人群的背后。我们个人独特的精神情感无所附着,人失却了生命的自然形态。
于是,我们开始歆羡魏晋风度所体现的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渴望我们的情感和个性这些生命内容的实现,也渴望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妖魔化的社会重拾情深与生气。
二、人格
在道家和儒家并行不悖的魏晋时期,魏晋风度由两个方面构成:儒家人格,道家人格。儒家讲人以修身为本,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讲忠讲孝,讲究坚定的信念和操守,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信念。魏晋风度中,这些信念和操守都被推向了极致。而道家讲清净、自然,无
为,讲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的道理。魏晋风度中表现为放浪形骸、坦荡率真,还有韬光养晦、与世俯仰的处世智慧。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中,有几点对于现代社会及其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重视孝道,尤其推崇真正发自内心的孝,至情至性的孝。晋朝以孝治天下,在选官制度中,有“举孝廉”,《孝经》更是晋人治家修身必备之经典。
王戎、和峤(桥)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哀伤痛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精神和气色)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因悲伤而消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世说新语•德行》)
现代人每日奔波忙碌,时常忽视身边亲近的人。前十八年肆无忌惮地挥霍父母的关怀备至,后八十年自立门户,却也不愿再分给他们更多的孝心和爱护。这一点与前人相比,我们当然自惭形秽亦毋庸赘言。
其次是贫而能廉。晋代选官注重人品,“举孝廉”中,廉也是重要的考察因素。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褌邪?”范笑而受之。(《世说新语•德行》)
范宣廉洁节俭到达了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君子固穷,这种廉洁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本来就是最贫穷最节俭了,又遇到灾荒年,疾病流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接受馈赠,这种廉洁的节操是何等的坚定!富而能廉诚可贵,贫而能廉价更高!
反观现代社会,贪腐之风盛行,有些官员极尽敛财之能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任意妄为实在可恨,倘若人人能安贫守道,相信国家又会有另一番光景。
最后是处变不惊的淡定与自信。淡定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是面对危难而气定神闲、从容镇定的心理状态,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人格要素。在《世说新
语》中,有些人自幼就处变不惊,为时人所推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
最能诠释淡定的人物,是嵇康临刑前的表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
人最畏惧的,莫过于死亡。然而嵇康面对死亡不仅神气不变,而且还抚曲一首,那种儒雅从容,令后人感佩、景仰,只有大智慧、大心胸、大信念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至于自信,魏晋人也是毫不掩饰。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世说新语•品藻》)
刘惔(字真长)在高官面前毫不谦虚、毫不掩饰,其自信是何等的强烈!这是晋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从容,大街上人人行色匆匆,熙熙攘攘,永远都充斥着急躁与浮华。为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一点小小挫折手足无措。我们应该学学晋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当然,魏晋人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方正品格、不染半点尘俗的清高、仁人爱物的悲悯与深情、心无挂碍的坦荡率真、灵活机智和应对的巧妙都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
三、风骨
魏晋南北朝,一个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一批批的门阀士族被残害至死。他们生活在一种富贵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们又生活在一种满怀忧祸的境地之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4:1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09892190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讲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讲解.pdf

上一篇:俄罗斯道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风度   个性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