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最后阶段回扣课本及复习方法与策略
编写:张汝友
最后半月,语文的复习应注重教材的回归和限时训练。在经过系统复习后,最后时段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细节,而在于梳理和模拟训练。只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仍有提升成绩的空间。
回归课本寻找“最熟悉陌生人”
复习要领:越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越需要回归教材。对于语文科来说,在最后阶段回归课本复习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除了考纲要求的篇古诗文默写均来自于课本外,高考文言文阅读不少内容均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老家”,实际上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模拟练习,考前再次审读高考题意义非同一般,有利于寻求争分策略。
剩下天,一定要加强积累、加强记忆,尤其加强是有意记忆。比如说语文的词诗名句背诵,作文的时鲜素材,解题思维、模式,这些都要积累记忆。
在最后三天,尤其要注重考前审题答题训练,向准确、规范要成绩。经过一年的做题训练,
学生们在答题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在考前的冲刺阶段,进行规范的审题和答题训练,可使他们的高考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考生不妨掌握两种重要的准确答题方法,一是关键词答题法,二是分点答题法。考生在每做一题,都要有意引导自己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细读文本,审慎推敲,明其所问,知其预设,生成思路,择要作答。
在作文方面,可以多关注一些热点话题,背诵一些新鲜的时事素材,关注去年以来的民生素材或热点,如富二代、企业诚信、李刚事件、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等事件或人物都可有所涉猎。
一、失分提醒篇
丢分点一:文言文翻译
这道题,通常的丢分原因是“踩点不到位”,即考生找不到文言文的要点。而对文言文翻译,应做到“八个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有答题“六字诀”:“对”,即对着字翻译,一字一译;“留”,保留文中的特有名词,如地名等;“删”,删除不必要的字,如语气词等;“换”,即将文言文换成现代文;“补”,补充文言文中有省略的地方,如省掉主语、宾语等;“调”,即调整到更符合现代文的语序。
丢分点二:诗歌鉴赏
这道题,不少考生因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答题有偏差。
要在这道题上多拿分,就要按答题“三步法”去做:第一步,点出文中的“手法”,即诗歌用的是修辞或是其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步,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效果和作用。做到了以上三步,这道题基本上就没多大问题了。
丢分点三:作文
作文是分值大头,但要特别注意不能审错题,一旦立意错了,得分就很可能不高。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立意。
丢分点四:非智力失分
语文学科中,要求用笔写字的题目较多,特别是作文。这就要求考生在答卷时一定要字迹工整,思路明晰,不然就可能影响到阅卷老师的判断。另外,在修改答题卡时,一定要注
意将原答案擦干净,不然在机器阅卷中,就可能出现一道题有两个答案的状况,而这就会丢分。
二、复习方法篇
重点一:回归教材
这段时间,考生应多抽时间看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再巩固,不要以为已经会背了就搁置不管,因为记忆是要不断巩固才牢靠的。
回归教材,也不是漫无目的地瞎看,应抓大放小,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要注释(包括生字词语);二是回顾精读课文,特别是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等经典课文;三熟读经典文言文,认真积累主要注释。
重点二:限时训练
为能与高考保持同步,这段时间建议考生要进行限时训练,如做一道文言文阅读题,可限制在分钟以内完成。且每周至少要限时做完一套完整的模拟题,除作文外,整套试卷应限制在-分钟内完成。这样做,可以训练答题的整合能力。
重点三:每天动笔
虽然各科的复习任务都很重,但每天至少要保证分钟语文复习时间,而且一定要动笔,即做一定量的题。天天动笔,可以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以及答题的“手感”,到高考时就很容易“上手”了。
三、备考要点指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的突出特点是兼顾文章的知识性和文艺性。文章兼有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特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育人功能。题料长度为——字左右。设题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此考点的备考要注意选材的精当性。要注意传统文化领域的材料,并关注在新型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忽视的领域,无须求新求异。
、古代诗文阅读
⑴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选材侧重史传文,选材为二十四史中的篇目或名家传记或名家散文,非常正统。选文长度为字左右。题型固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性格概括)、文意理解或分析、文言文翻译。
此考点的备考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把握,因为文言文不比其他文章,更体现知识的积累性,要立足课内,联想拓展。文言实词要结合语境合理判断,并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多义;文言虚词要积累考纲规定必考的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信息筛选(性格概括)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有效排除;文章分析概括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文言文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
⑵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不拘一格,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可涉及。但考查点相对固定,突出考查形象和思想感情,也就是情和景的关系。
此考点的备考需要立足感悟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如借景抒情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注意描写的手法,如衬托、对比、白描、工笔、多角度写景等。还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炼字技巧。
⑶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诗文结合,注重经典篇目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和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重要识记山东特色的古典名篇。如《论语》《孟子》和《诗经》。
由于山东省高中教材使用的混乱,特将全国各种版本公用的篇目整理如下:
屈原《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孟子“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王羲之《兰亭集序》、韩愈《师说》、李密《陈情表》、苏轼《赤壁赋》。
此考点的备考依据考纲说明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突破,要有计划、有周期的进行。要注意名句中音同意近的字、难写的字、通假字、容易顺序颠倒的句子等,字字落实。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选材中外小说或名家散文。文章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出不同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或忧虑。材料长度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考点的备考要求在熟练把握小说或文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来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把握小说主旨;通过分析散文的景、事、物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文本和时代的大背景来探究文本的内涵。小说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照,所以把握了小说形象就找到了小说阅读的关键;散文的主要任务是透过作者描述的景、物,挖掘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事外之理,象外之情。阅读选材时要慎重,选取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厚度(文化内涵),要有可读性(文笔和情节构建),要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时代有某种联系)。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年《我认识的梁漱溟》,年访谈:杨澜采访余光中,年新闻《她只能或七小时》。和文学类文本难度和阅读取向上基本对等的考虑。所选传主多为现当代在不同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一般来说人物性格鲜明。文章选取的事例和人物形象和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选文材料长度和文学类文本基本对等。
此类文本备考的要点是,熟悉熟记新闻、传记、访谈、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立足于基本事实,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探讨文本中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比如传记:选材时要密切关注热点人物,热点人物一类指当年或近年来去世的名人,他们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使人尊重,选择这样的传主,一般是基于缅怀和激励后者的考虑;一类是指和当前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领域中的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像袁隆平,牵涉当下热点:粮食问题;陶行知,牵涉热点:教育问题。所以像已故作家史铁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作家),吴冠中(中西合璧的著名画家)、孙中山(辛亥革命周年)等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语言文字运用
成语、语病、语言连贯是近几年基础题考查的铁三角。而仿写也是不变的主旋律。其他的
考点则变换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非常稳定。成语和语病题考查的类型是考纲要求的基本类型,非常平易。语言连贯题的考查注重语境和逻辑间的联系,语料鲜活,来源于社会生活,不避热点。
结合近三年的高考语用试题,特别提请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⑴虚词(包括关联词)文段填空,⑵图文转换,⑶根据提供的词语扩写语段,⑷诗句改写。
语用题的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鲜活的语言材料
.要注意基本考点的落实
.要熟悉常用、常见体例的写作
.要训练一些高考卷中和未曾现身的创新题型
.要掌握有关应考思维策略(①抓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②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③抓信息点,链接社会生活,④抓移植点,获取写作灵感)
、写作
近几年来,山东省高考作文各种形式均有涉及。新材料作文弥补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和材料作文限制过死的缺点,可以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至于过于跑偏,考查较有信度。命题材料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寓言材料、新闻材料、现实生活中的话题都可以进入命题人的视野。新材料作文应该是今后命题的首选。命题立意的重点会从单一的关注个体的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上升为以生命个体的名义关注国家、民族、社会、民生、自然、人类、世界,关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责任、爱心和使命感是热点话题。
此考点的备考要结合热点话题,落实“五个一”和“四个训练”工程。
“五个一”工程是指训练一个擅长的文体,熟悉一类典型的写作素材,写好一个漂亮的开头,做好一个深刻的结尾,形成一个清洁的卷面。“四个训练”工程是指审题立意的训练、规范文章结构的训练、创新文章文采的训练、链接热点材料的训练。“五个一”工程一定要
贯穿整个备考过程之中,而“四个训练”则是对考点要求分项解析,是化整为零、分项训练,实践证明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强训练的力度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