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三代领袖论教育方针
杨天平1,吴根土2
(1.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金华市第四中学,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文章结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教育方针的典型表述,揭示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从学校教育方针到教育总方针概念的运动轨迹和变化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党的三代领袖;学校教育方针;教育总方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2)05-0011-02
什么是教育方针?简言之,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工作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教育有广义、狭义、特指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的活动”[1]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特指义的教育则专指思想教育。毫无疑问,教育方针中的教育既不是泛指广
义的教育,也不是仅指狭义的教育,更不是单指思想教育,而应该是指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方针也有大政方针(即总方针)与具体工作方针之分。大政方针着眼于宏观和总体,它是“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指导
原则”[2]
。具体方针则着眼于微观和局部,它是保证总方针得以贯彻实施的各项基本政策,是总方针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毋庸赘言,教育方针是指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但是,综观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可以说都是学校教育方针而非教育总方针。无论从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等内容看,还是从教育方针所倡导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最近特别强调的美育等教育形式来看,都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虽然也有人提出教育方针中的教育是一种大教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人们的教育理念中,还是把它当作学校教育看,至今未能给它一个准确、明晰、统一的现代正式教育的定位。这样,一方面,夸大了学校教育方针的作用,把它拔高到教育方针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教育方针的效用,把它窄化为学校教育方针,缩小了它的覆盖范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以旧的“两个必须”为标志的教育方针,其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第二个是作为第一个教育方针思维延续的以新的“两个必须”为标志的教育方针,其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4]
这两个教育方针的共同特点是,其视域都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把以学校教育为主当成学校教育惟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总方针降低为具体学校教育方针。如果说从第一句“教育为……服务”还不大看出学校教育方针痕迹的话,那么第二、三两句很明显则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因为把这两句加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则显得十分勉强。同时,从三句话的内在联系来看,是把第二句作为实现第三句的途径,又把第三句作为实现第一句的手段,即以第二句为桥梁,把一三两句连起来,即通过教劳结合的途径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完成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可以说都是从学校教育角度考虑的,是典型的学校教育方针。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贯彻教劳结合方针时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
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5]
有人认为,邓小
11
2002年第5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5第一作者简介杨天平(56),男,江苏盐城人,双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原理
和教育方针政策。
:2002-0-1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