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

更新时间:2023-06-05 04:07:42 阅读: 评论:0

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
杜瑶瑶
【摘 要】In ZhongYuanYinYun,Zhou De-qing mentions Guan Han-qing,Zheng Guang-zu,Bai Pu and Ma Zhi-yuan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lead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ur Masters of the Yuan Drama were named by Zhou De-qing in the later tim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the paper refutes this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Zhou had no intention of choosing so-called Four Masters of the Yuan Drama;taking tho four playwrights as examples was not Zhou’s sincere choice;and it is due to both external random and in-ternal strength that this error is widely accepted.Therefore,the statement of Four Masters of the Yuan Drama does not come from Zhou De-qing.%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首次将关、郑、白、马并举,此后,“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的说法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经过分析,从3方面否定了这一观点:首先,周德清本无评选“元曲四大家”的意图;其次,以关、郑、白、马为例并非周德清的内心选择;再次,这一谬误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既有外部偶然因素也有内部实力因素。因此,“元曲四大家”之说并非源于周德清。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4页(P15-18)
【关键词】周德清;《中原音韵》;元曲四大家;大众观点
【作 者】杜瑶瑶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9
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6 09:12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有一段重要的论述,影响甚大,其曰:“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
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1]175其中,关、郑、白、马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①、白朴、马致远,据此,学界一般公认“元曲四大家”之说源于周德清,诸如一般文学史、戏曲史以及有关四家排序和人选争论的文章都持此种观点②。当然,周德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元曲四大家”这一称号,但经过历史的沉淀,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也有少数论者如蒋星煜[2]认为周德清只是随意举例,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并建议以后不用为好,但也只是微弱之音,且论述有失偏颇,难以压倒“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的声音。下文拟在蒋星煜等论者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否定此条“事实”的存在。
首先,周德清此段论说的本义何在?其上下语境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1]176可以看出,周氏提及“关、郑、白、马”的小前提是乐府之备,而大前提是作乐府的基本准则——“必宗中原之音”,那么,什么是中原之音呢?第一,元曲产生于
宋、金、元时期,在南北割据的条件下,北方的地方性曲种盛行一时,随着元朝灭宋统一全国,北曲也相应地走向了全国,从一个地方小曲升级为全国流行曲。但是南北语音差异较大,南人虽唱北曲,却不懂曲韵、不会创作,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正是总结北曲的音韵状况以指导南人并供南人创作使用的,换言之,周氏就是要将北方的语言推广至南方。第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各地区较为闭塞,交往极少,皆以本地方言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人民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增多,一种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便在交际中应运而生,并逐渐稳定下来,它超越了具体方言,但又被北方的广大群众所接受,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下句的“自然之音”、“天下之语”应为同一内涵。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原之音”产生之前的文学状况:一是曲子的创作不会因为没有全国共通语而不存在,恰恰相反,它早已滋生于民间,只是言语不通,无法交流切磋,即便在本地堪称绝妙的曲子也很难在全国流行开来;二是即便当时的“普通话”早已被大众接受,但曲作家无法(或者没有意识,亦或不情愿)将之运用于曲创作,也同样无法普及全国。所以在共通语形成并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创作之前,各地的曲调只限于在本地流传,比如燕南芝庵在《唱论》中就说:“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3]161因此,周德清在此处以关、郑、白、马
为例,意在说明在此4人陆续登上舞台之前,曲子处于隔绝闭塞状态,只在各地区小范围内流传,而关、郑、白、马创作的曲子成功地打破了这种格局,他们运用全国共通语进行创作与演出,使方言不同的各地区大众皆能接受,因而影响范围大大扩大。可见,周氏提及此4人的大前提是他们运用“普通话”进行曲子创作。
其次,结合整体而论,周德清分述了乐府的盛行程度、完备程度以及难度。关、郑、白、马出现的位置正是“其备”一项,周氏认为乐府完备的标志为:“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中含义包括两点:一是新,二是思想进步。何谓“新”呢?周德清列出3个标准,最重要的是“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也就是上文解释的北方普通话,关、郑、白、马4人都能将普通话准确地运用于创作乐府,可谓前所未有;其次是文笔流畅;最后是字音与乐音的巧妙结合。这与上段的推论正相符合,说明从关、郑、白、马4人开始,“曲子”逐渐由隔绝走向相通,此4人起到了引领风尚的作用,他们能够恰当地把共通语用于曲子的演唱当中,并可以使文字的阴阳平仄与音乐的宫商角徵羽相结合,此为周氏所评的“新”。除了这一论述重点之外,周德清还特别夸赞了他们在内容方面的优点:“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即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此为作品内涵。周氏之所以概括以上两点,意
在说明此4人的作品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充实,可谓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周德清提及关、郑、白、马的意图并不是要评选元曲名家进而概括整个元曲的成就,而仅仅是把他们作为乐府之备的一个例证而已,意在说明以关、郑、白、马4人运用共通语进行曲子创作为标志,乐府逐步走向完善。
在周德清之前,名贯曲坛的曲家很多,如徐子芳、杨果、庾吉甫、卢挚、冯海粟、关汉卿等,作为南人的周德清却偏偏选取了关、郑、白、马4人,原因何在?另外,关于周氏所论“乐府”的内涵,学界虽有颇多争议③,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必须文辞典雅,格律严整,但是若严格按照周氏总结的韵书来对比关、郑、白、马的作品,会令人大吃一惊,尤其是排名第一的关汉卿,其出韵情况最多,马致远也存在同样问题,周氏在后序中指责他的《四块玉》阴阳不分。可见,他们4人并无资格作为严守格律的标杆,关、郑作品的主流特点也算不上文辞典雅。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能被周德清选作例证呢?其创作实际岂不是与周德清的主旨相违背吗?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4:0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90926222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pdf

标签:创作   元曲   全国   曲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爆笑的笑话
    绿豆荚-三帮车视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森林运动会)1幽默笑话大全爆笑经典短信幽默笑话大全爆笑1、口误伤不起呀:一次坐公交车,到某站台时,司机突然问到:有人下车么,没人我下啦!顿时车上笑做一团。2、听说你工作疯狂,难道是爱共产党,领导大家人人夸,能明白多么恨你,可否痴心改一改。(请看每句第三个字。)3、工作是苦是累,我们积极面对,干好职属分内,与同事友好相对,拿到工资问心无愧;花得自在,用得
  • 802℃幽默笑话段子
  • 795℃恋爱说说
  • 792℃五儿孝母
  • 748℃陈大惠老师
  • 428℃银行印鉴卡
  • 411℃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 372℃联想思维
  • 358℃分门别类
  • 353℃译林小学英语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