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蒋经国一封信教案
【篇一:《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字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3、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4、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毋庸赘言:不必说多余的话。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珍摄:保重身体。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
悖谬:不合道理的言论。
二、背景资料
1、作家简介: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2、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党内重要左派人物。1925年被暗杀。
廖仲恺1897年与何香凝结緍。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左派。廖梦醒为廖仲恺之女。廖承志为廖仲恺之子,廖晖为其孙,二人皆在中共负责统战工作。
3、写作背景。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三、初步感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摒弃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活动: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并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书信的内容要在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理解、体会出来,因此要注意到书信中比较细微的地方,不能忽略。
四、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后半部分
教师活动:
1、提问: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3、总结: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
2、回答: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这些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如何推进文章内容,又如何逐步铺开感情。
4、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1、列出相同体裁或相同情感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些文章。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书信的积极社会意义,必须高度注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六、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爱国主义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书信的内容短小精悍,抓住细微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篇二: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
二、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三、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七子之歌》导入
二、 出示课题
三、 出示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
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
四、 作者简介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 介绍书信体的相关知识
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在他们 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书信要注意书信的写法。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
文、结束语、署名、日期。
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
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
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