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随札
杜甫《秋兴八首》随札
一.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豆蔻梦乡七律习作一首——哀思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雾凄迷黄叶林,巴黎秋色最伤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风高云涌乌天日,孤雁寒鸦唳树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游子拂尘新岁履,亡亲系梦旧时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潇潇终夜敲窗雨,不见魂来泪染衾。
杜甫秋兴八首是我最喜欢的一组七律,甚至也是我最喜欢的组诗之一。我的两首习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它的前两首诗的影响。然而,放在一起一对比,就能看出大家和新手的差别。杜甫情真,情广,已经将个体的人生境遇彻底普遍化,正因为他的诗作中没有“我”,却反而
映现出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唐朝灭亡一千多年之后依然让我们感同身受。我的诗情真,但情小而窄,所有的境遇依然是特殊的,所以就摆脱不掉特殊性带来的某种抽象和僵化。故而语言也熟旧。杜甫的语言绝不“熟”,且举重若轻,深入现实而又凌越现实。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音韵铿锵,意象华贵庄严,于挫折中见风骨,哀伤中存国体,开口就是久经离乱忠心不改的帝国老臣气派。反观套此句而来的“白雾凄迷黄叶林”,音韵拖沓,意象柔靡,孤苦无依如弃儿,缺乏古典时代的那种高贵的历史尊严,一看就不是唐诗。
“巫山巫峡气萧森”承接上句“玉露凋伤”而来,气势更宏阔,意境更深邃。整个王朝的现实如同受伤猛虎,虽蛰伏而令人敬畏依旧。而接“白雾凄迷”而来的“巴黎秋色最伤心”,把本来就软弱的心志更逼仄化,个体化,直露而泄气。
我的颔联“风高云涌乌天日,孤雁寒鸦唳树阴”,信息极满,匆匆忙忙,但同时又如同商品架上罗列货物,交代一下的那般草率。因为风怎么高,云怎么涌,天日怎么被乌,才是写诗,光是说出风高云涌乌天日,这是记者不是诗人。而好不容易对客观世界观察一回,忙不迭就又回到“孤雁寒鸦”的小我中了,又写自己去了。且这个自我还是点状物。没什么出
息。
反观杜甫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就从容不迫而气象万千。兼天涌告诉我们风如何高,接地阴告诉我们云如何涌,而这一切就等于乌天日,毋庸赘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一种自我,贯通天地的自我,大块大条,龙腾虎跃,流动变幻。
接下去颈联就更奇妙了。我写得明明都是真事,而且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事情——谁不擦皮鞋呢?谁不做梦呢?奇怪的是,我写出来倒隔得很。好像这些诗句都不像真的,“蝴蝶停在白手套上”。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倒像是镌刻在心版上一样的,丛菊能开出泪来?孤舟能系出心来?无理也变有理。有理倒没处说理。颈联中,我和杜甫的情感都是很深很真的,但是我的情感却不能像他的表现得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把情感渗透在了万事万物之中。而我的情感还局限在小我的日常生活中。他触景就生情,而我还需要缘事以写情。一个通,一个不通。
而尾联也非常有趣。其实我的尾联写得不算坏,但是那意思还是显得“小”,是公寓里的生活。而反观杜甫,“处处催”,“急暮砧”,就写出了和我们如今这闭塞的个体化的社会截然不同的唐代社会,让我们再次去怀想那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的
热火朝天的民风民俗。那种风俗才能养育真人和真诗。诗人在人民的生活中虚化自我而显得非常自然,但是在我的诗作中,我的感情始终是私人性的。纵使人人都可能经历此种感情,却无法将此种感情普遍化。——当然不是真的不能,是我的功力不够。但如果照这个写法,则是永远也不能的。
我们学习老杜,是学习他的人格。可是人格这个词却非常容易讲浮了。扩充自己的心达至宇宙万物,如青天朗朗明月皓皓,但仍须入乎其内去体验每一微小波澜,然而,这所有的波澜在心灵中的反映都不再是仅仅属于“我”的感受。“寒衣催刀尺”,但不是我冷,是人间冷;不错,我不冷怎么知道人间冷,可我一旦知道冷,就把自己冷忘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人格,准确的说,这是人格的宣言。而“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人格本身,甚至是忘记了人格的人格。
相比之下,“不见魂来泪染衾”是多么怜爱自己啊。
二.
秋兴之二 七律习作一首——秋日巴黎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高城未晚日偏西,雁躲愁云碧草凄。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红叶黄林间错落,阳台小径互违睽。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行人肠断秋风凛,邮筒漆残夜雨低。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每欲望乡依北斗,凭轩举目尽苍黧。
当杜甫写秋兴时,他已然是大唐诗魂,两袖清风而担荷天地,心无旁骛而神驰八极。看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无一字虚言,白描简练,意象集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字,心思静而专注。老来赤子,不再像年轻时代的那些朋友,还有虚荣的潇洒,要把“长安不见使人愁”待说不说地搁到最后透露。不必了,一生的牵挂和志意还有谁不知道?又需要瞒什么呢?开门见山“望京华”。然而不是为了功名,不是为了事业,依着北斗,只是一份对江山社稷整整一生的深情,是涤尽了欲望的纯粹的深情,也就是对何谓一个人的晚年的领悟。
反观“高城未晚日偏西,雁躲愁云碧草凄”,一个字:乱。心乱,于是犯堆砌。“孤城”和“落日”是情语,可是“高城”句中无情。“雁躲愁云”恰是没有担荷。诗人不担荷,就不会有感人
的好诗。碧草凄是实写,然而毫无必要,显示出对于素材的提炼的弱。“高城”,“太阳”,“雁子”,“云”,“草”,两句话里如此热闹,凄凉归凄凉,眼目的情欲倒是一样也没落下。悲伤也是一种境界,现代人连悲伤的能力也没有。
到颈联以下可以看到杜甫的这首诗非常鲜明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夔府和京华,是这首诗的两端。夔府是实写,京华是虚写。“听猿实下三声泪”和“山楼粉堞隐悲笳”发生在夔府和白帝城,“奉使虚随八月槎”和“画省香炉违伏枕”发生在京华。而在首联中,夔府和京华分别安置于句首和句末,可见老杜布局之稳。两地相望,虚实相间,想象回忆与现实交替发生。
反观我的颈联以下,因为开篇就没有谋篇布局的意识,整首诗只是靠一股情绪支撑。虽然中间两联的对仗也有“自然”与“生活”和“人”与“物”的对比,但总的来说无甚意义。整首诗可谓毫无章法。所写不过是所见。这不是诗,而是劣等散文。仿佛是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终于在尾联说出了思乡的主旨。但这思乡倒像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并无更多内涵。
唯一和杜诗相似之处在于这首诗中的时间流逝。从日落,到起风,到下雨,到夜幕,这是我的顺序。而杜诗呢,显然并不这么死板。他不会去写时间如何一步一步流逝。他只从望
京华之后,就陷入了沉思,不管是听猿还是奉使,是伏枕还是悲笳,他都在自己的情绪之中。待他从情绪中抽身而出时,惊觉日已落而月已出,时不我待,“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日月的更替,现实的生活,都不足以动摇那永恒不动的北斗星所指示的京华,因为那是理想之所在,心血之所在!
意象的集中、精粹、鲜明、朴素,这就是老杜的手笔。在写作之前即已构思妥当,更是大家风范。而新手则往往“凭轩举目尽苍黧”——两眼一抹黑。老杜不仅活在现实世界中,也活在想象世界中。这就是他的诗境深而开阔,层次分明而玲珑有致之处。我的诗作则纯粹散开在一个平面内,毫无维度可言,写得啰嗦、枝蔓、铺陈而缺乏中心。最关键之处即在:我与老杜思乡的思想深度,完全不在同一层次。
我们写诗人常常觉得旧体诗的篇制像是在跟我们作对。我们没话说的时候,它显得太长。我们想说话的时候,它不知怎的又变短了。这在七律中尤其明显。所以我们的抱怨不绝于耳。甚至如今大多数人认为,旧体诗完全不可能表现生活了。然而真是如此吗?究竟是旧体诗的形式存在重大缺陷,还是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存在重大缺陷呢?
三.
古之学者为己。使用自己的习作来和老杜的组诗做对比,第一是因为那两首习作就是在这组诗的前两首的影响下写出的,第二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最深切地比较出好诗好在何处,不好的诗不足在何处。这比单方面各自空说好与不好,更易契入境界。何况,知道人的好,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不好。纯粹的旁观欣赏则是无关痛痒的消遣,没有意义。
然而,秋兴八首的内涵与意境远不是我的习作作为对比的另一端所能穷尽的。它像一个谜,古人对它历来推崇备至,但菲薄它的也不少。例如胡适先生就认为秋兴八首是老杜的败笔。当然,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胡适先生鉴赏的败笔而已。
首先解题。缘何叫“秋兴”?秋,不言而喻。兴呢?诗有六义,其一为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兴。也是风雅中最为意味深长的兴。在我们今人看来,中国古代的第一首诗是写男女爱情的,朱老夫子纵然百般掩饰,也让我们在“后妃之德”的迂腐解释中暗自莞尔。但是在我看来,朱夫子的思路并没有错,只是他的解释出了错。为什么在写男欢女爱之前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什么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不说“亲爱的,我的宝贝”?兴是作为天地之心的人与宇宙万物相联系的一种复性的手段。兴,体现的是古人的宇宙观。只有在这个宇宙秩序中,人方为人。人活在与万事万物的联
系之中。然而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此忘记。日常生活的直接性割裂了我们与宇宙的联系。兴,是一种启示。它启示互相爱慕的男女去注意这宇宙中与自己的感情相仿佛的事物,去注意这些事物在宇宙中的表现和意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永恒性与自然性,将一面升华男女之爱的激情,一面又保存它的活泼。活在宇宙的秩序中,人天然是善的,而情也天然是真的。人天然得性情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