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者:林丽碧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令我不安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体失声”。我们不少的老师都会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针对课文中的应试知识点设题做题,讲解分析,于是那历经千淘万漉得以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之作在老师精心的演绎之下变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尽管有时这样的课堂也很活泼,师生互动也很多,但基本没有给于学生开口诵读品味的时间。我认为,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下,学生或许会有不错的应对语文考试的答题能力,也算学得点滴知识,但终究游离于文本之外,永远也难扪到一篇文章律动的命脉;这样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望不上提高文学素养,更遑论从中养德、益智、获美的,自然也永难达到让阅读滋养生命的理想之境!
“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及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认真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
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这是语文教学名师于漪的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学生阅读所作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学习一定要加强朗读,即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因此,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有意识地加强课堂诵读!
那么,要加强语文课堂朗读,具体该怎样操作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训练指导学生朗读的首要标准是“读准音”,即先要做到发音标准、不读错字(用心做好这一点其实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落实了课文生字词的掌握了,此举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多好!)。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再要求做到“读顺文”: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停顿恰当,不读破词,读得流利。当学生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标准后,再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到了“读懂意”的层次了(在
这一层次上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这样以读代讲,可以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达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