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读后感
关于质与量的研究的体会
细细的读了《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这篇文章,从王小刚这个个案中让我对质与量的研究的概念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且对于这个研究我也有自己的几点疑问。
首先,先谈谈我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这个个案中学到的对质的研究的认识。
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具体。从问题的提出,呈现研究的背景,到研究方法的确定,然后是收集资料,过程。这条文章线索把要做质的研究的前期准备一一道出了。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这个个案调查的过程便是对这个理论的最好解释。
每次访谈时,研究者都在征求了被访者的同意后用录音机录了音,并同时记下被访者的表情、形体动作、以及自己对对方法的反省。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研究者和王小刚本人访谈了两次,和他的母亲、梨树沟中学现任校长金柱山、王小刚在学时的班主任刘东来和校长官于宏各访谈了一次。其还走访了王小刚的同学马力的家,向他本人及父母了解了一些有关的情况。在调查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也是有的,但是我觉得研究者和王小刚这研究对象的相处时间还是少,且给我感觉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进行取材研究,并没有试着去融入研究对象的思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是很重视描述性资料的收集的。例如:在访问王小刚的母亲时对她的细节描述很多,“当天下行我们又访问了他的母亲。她中等身材,看上去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崭新的衣服和梳得光亮的头发告诉我:她为了到学校来见京城里来的人而着意穿戴了一番。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笑容满面,语速很快,有时不容易听懂,我不得不常常进一步追问。她似乎对我们来了解儿子的事感到荣幸,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关心”之类的话。”在访问校长和老师等其他人时也是,细节性描述很多。正是看了这些描述才让我对研究时的情境有了立体的认识,也明白这些描述性资料的重要性,不会再觉得没必要了。
质的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整体和全局的特征,它是对所收集的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归纳而不是演绎。
在撰写研究结果时必须是具体的,对细节的描述,对话的内容都得写,全面的把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交代描述清楚,然后再针对这些进行讨论,随着资料的收集,不断形成和修改理论假设。最终慢慢完善。质的研究强调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
针对这个个案的研究过程我还有几点疑问:
王小刚回校是发自内心的吗?
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换,那体罚的事情是不是还是继续存在着?那么王小刚之前的主要退学原因并没有解决,现在回校是迫于舆论和社会的压力吗?
王小刚回校后会再次退学吗?
现在还有多少的“王小刚”?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读后感
关于质与量的研究的体会
班级:09教育技术学
姓名:黄丽萍
学号:09050441008
2011年9月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