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800字
罗生门小说用每个角色的自述来描述整个故事情节,真实中穿插着谎言,谎言中穿插着真实,真真假假,让读者陷入迷茫之中。
罗生门读后感1
近日,看了。只是第一次看它,但他仍然带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我总觉得看过的无数影片,只有他带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无法从很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它,那样显得很稚一嫩,毕竟我还没有一种成熟的专业思想体系作为支撑。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黑泽明的代表作,是关于反映人一性一的片子。但一千人看过,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想法。整个故事看似是在描述一个杀人案件,是在追查某个真凶,寻求谁才是杀人犯。可到了影片末尾,我们才会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里面不管谁是杀人凶手,是那个强盗?是他妻子?他自一杀?都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影片已经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开了,它留给观众的只是一种思考。我想这就是的成功之处吧。
我们可以这样想,当强盗狂笑着讲述他自己杀掉武士的得意样儿,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里面的夸耀和自得,于是我们会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总之流露出的是一种强者之姿。武士妻子哭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她的无可奈何和弱
者的无能为力。丈夫为此向她投以鄙视瞧不起的神情,而她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痛不欲生最后晕倒将丈夫误杀。于是我们也能觉得她是值得我们同情,她也背负着一种杀人的理由。武士借巫师之口讲述了自己的死亡事件,武士是出于妻子唆使强盗杀死他,而他觉得十分羞耻,不能抹杀他男人的尊严,因而拿起短刀自一杀了。在他的讲述里,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不屈的男子汉,宁死不受任何的侮辱,他自一杀也有可以谅解的理由。最后的砍柴人,也是现场唯一的目击证人,他却推翻了所有人的说法,强盗并非他自己所说的英勇无比,武士也不是自一杀而死,妻子也并不是那般坚贞。看到这里大概很出人预料,原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辩护,都在说谎。
但影片有一点却是与众不同的,一般的影片基本都会反映一个人为开脱杀人的嫌疑而极力为自己辩护,可此片却逆道而行,它是反映为了维护好个人形象而极力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这也许就反映了日本文化本身的特一性一,宁死也不能丢掉个人的荣誉和尊严,或许这一部分还是和军国主义分不开的。
我们也会说,这影片是反映人一性一自私的,但从我的观念看,我仍觉得,他还反映了人的虚荣和尊严问题。有的时候,尊严和荣誉确实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比如我们在看国产一爱一国教育影片时,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一个人的生命并没有国家的尊严和荣誉重要。不过这也决非定论,只是需要因人因事而论。我们需要把握尺度,把握分寸。既然一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是那么
的重要,为何我们有时候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而丢掉它呢?
人一性一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我们无法去完美的诠释它,但我们每走一步路程的时候,我们的人一性一就会在人生的路途上留下一串脚印,但愿留下的都是美丽的。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真相已经被掩埋了,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有很多的人象武士,武士妻子,砍柴人等等之人,他们就会为了一些利益去掩盖事实,而后将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这时候我们观者才发现我们忘记了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了。
也许,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掩盖中前进的,也许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虚假中揭露真相的。但我们要做的仍需是一个真诚而善良的人。
世界还是需要真实的。
罗生门读后感2
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着放肆大笑的三个人,强盗、女人和杂役。
强盗,声名狼藉的采一花大盗。他执剑任意践踏他人,赤一裸一裸一地要,赤一裸一裸一的活,不戴面具,无需伪装,因为他本来就是强盗!最有趣的是强盗描述的“那阵凉爽的风”,凉爽的微风吹着树叶沙沙做响,如果不是因为那阵风的话,我是不会杀了他的。你瞧,强盗们总会给自己一个理由推卸责任,无辜的风竟然成了故意杀人的诱因。风吹动女人面纱,强盗受到诱一惑色迷心窍,所以他说一切都怪那阵风。现实你我不是也常常被恼人
的风撩一动?不是也常常没事儿怪着玩儿?!哇咔咔咔!可怕的是风?是风?还是风?
女人,是戴了面具的那一组,这样看来可笑又可鄙。被强盗玷污后,受到武士斥责鄙视,而强盗制止武士并推说女人软弱。此时的女人才像画皮中的鬼魅瞬间变脸,她爆发出刺耳放纵的大笑,那一刻她妩媚的脸变得狰狞,我说过,女人的力量远非她平时表现出来的那样,你若轻易上当,只能证明你天真可悲。她剥一开美丽单纯一温一顺软弱的伪装,暴露出强悍自私的本一性一。她谴责面前的两个男人,软弱。她指责武士,做为丈夫他应拼得一死捍卫自己的尊严,才有资格要求这个‘脏’了的女人自一杀;而当她知道这个强盗就是大名鼎鼎的多襄丸时,她曾经暗自庆幸,她对以前生活中每天重复的无聊闹剧感到恶心,她以为多襄丸可能会把她从中解救出来,可惜此时她才发现,多襄丸只是徒有虚名,他只是同样微不足道的小人。女人一爱一的是充满热情的男人,而男人只有靠他的剑才可以得到他的女人,她的理想破灭了,她一爱一着的只是个虚拟的完美男人,而这个世界甚至不可能出现那样的美好。想想,可笑,我们何尝没有各自虚拟的完美?!又何尝不是重复着平淡的无聊。
杂役,自始至终以局外人的好奇倾听,我想他是作者的代言,他的台词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他仿佛很超脱,一直是坦然的混世态度,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杂役拆卸罗生门腐朽的木板烤火,我看到的是人类正在一块块焚毁祖先留下的
文明,不止是遗迹。杂役曾对和尚说,如果再说些无聊的空虚大道理,我宁愿听这雨声。我想,他是
在警示我以后少写些无聊枯燥的大道理?好吧!在他身上你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儿?杂役狂笑着谴责和尚,大喊大叫是没有用的。他是安于现状,接受现实的。他鄙视樵夫的懦弱和自私,他安于这些同他一样的本质。他拆了木板点燃篝火,而又在嘲笑声中把燃一烧着的火把扔到雨中,看它们一一熄灭。就是最后一只火把熄灭之际,响起婴儿的哭声,显然是承接关系,这电一影拍得真一精一致。他毫无怜悯之心地剥去弃婴的衣物,并猥琐丑陋地为自己的行为狡辩,他不敢正视自己的行为,而是转移目标,去谴责弃婴父母的罪恶,谴责他们玩乐之后遗弃自己的孩子,并为自己辩解说,在这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的话,就没法活下去!想想,脱离低级趣味的确是件难事,而随波逐流仿佛更容易更轻松些呀!杂役发自内心的爆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私又不诚实,一爱一编借口。看着樵夫和杂役在雨中相互纠缠指责,和尚怀抱着婴儿的形象使我深受震憾,我们还剩下什么?除了自私狡猾,我们只剩下一颗忏悔的心。最后杂役的狂笑和滂沱的大雨纠缠在一起,这世界看上去,一片混沌。
剧中其它人物。
武士,之所以毙命,开始于贪图不义之财,轻信强盗谎言,随陌生人求取所谓宝藏,妄图一一夜暴富。无论之后他是怎样的死因,至少这开头,他是大错特错了。在妻子遭遇非礼后,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