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

更新时间:2023-06-05 01:08:56 阅读: 评论:0

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
篇一:罗生门观后感 
  下午洗完澡回到寝室,依旧是擦脸、洗衣服、弄头发,一切就绪之后打开电脑。昨晚不知道哪根筋跳错了,突然想到“罗生门”这个词,继而萌生了看一看传说中以这个词为名的经典电影的想法,于是乎当机立断下载了一下。
  时间回到今天下午,当时我打开电脑,开始看《罗生门》。由于早就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对1950年电影的画面并没有过多要求,能让我看清内容就好。其实昨晚就调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筒子认为“看不懂”。本人在五点五分看完,之后迅速关电脑并且下楼打水兼吃饭,来不及思考那么深刻,什么人性丑恶之类的,只是觉得剧情叙述得很清楚,不知道“看不懂”的筒子们到底哪里看不懂了。至于说武士到底被谁所杀,我觉得并不重要,毕竟不是侦探片,作者只是为了批判人性丑恶之类的深刻道理,从而借助了武士被杀这件事而已。另外觉得女主角的鼻子和眼睛都比较漂亮,可惜眉毛剃掉了(日本鬼子的古人貌似都喜欢这么搞),脸型很好,符合本人审美标准,说话的时候嘴形不好看,然后就是显老了一点。
 
篇二:《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1950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是日本京都 的正南门。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朴素的画面更显沉重。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一起案件: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他们叙述案件的事实的过程中,都把人性中恶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使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而目击证人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牵扯其中,也没有道出其中真相。
  这是一起凶杀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被自私、虚伪所掩盖了。但是把案件中有关的人的说法全部综合起来,它已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了。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看法综合起来,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时,要再现事实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没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观地叙述某一件事实。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的学识、阅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肯定是深浅不一的。即使最客观的人,他们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其笔触不可避免地带有褒贬意识。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当这种个体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
们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能相信的只能是这是着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现原来的面貌。
  要能真实而全面再现历史,它需要的是集体的记忆。这是我们所缺失的。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对某一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隐瞒恶的、软弱的事实,现在也已经很困难了。已经有了集体记忆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条件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实与真相。

篇三:《罗生门》观后感 
  看了《罗生门》,就不禁爱上了这种关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质的电影。想起中国现在恢弘的商业片,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说难以感受到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难怪总是在奥斯卡,威尼斯那些国际电影节上失望而归。从第78 届奥斯卡提名《断臂山》、《撞车》、《卡波特》、《晚安,好运》、《慕尼黑》5 部影片为“最佳影片”候选时,奥斯卡对于“人性”呼唤的信号已经无比清晰,想得奥斯卡,电影就要向“人性”靠拢,这几乎成了人所众知的秘密 。 我个人觉得中国现在的电影其实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点,甚至被商业化,乃至失去了最动人的力量,观众不怎么买账而已。
  回归《罗生门》,里面的人为了慰藉自己的心,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赞美自己或者贬低别人,借此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阶,说出自己潜意识认为是对的事实。强盗为了掩饰自己在女人责备后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为了掩饰懦怯胆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贞的罪恶,编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那个杂工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适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都曾经试图在心里修改过错,自圆其说。
  我们不能直接给这种行为判定死刑,要知道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骗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已,说白了就是撒谎。从动机来看,这种撒谎属于被动性的欺骗,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现实出来哦一种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撒谎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谎本身带有就带有悲剧性,撒谎者更是可怜。行脚憎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们这些撒谎者是出于本能,本身也是悲剧,也是需要神去怜悯的。而结局,“还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真善美战胜了人的本能,从原始的随心所欲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良知的发现。电影就在雨过天晴中唯美地结束了,人们就在“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扫电影一开始对人性的恐惧。
  本片看似悬疑复杂,但只要抓住了线索,按图索骥,就会豁然开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筑丛林中,让穿过丛丛竹叶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伤口,令人不忍去直视,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责完可怜的撒谎者后,不给机会他们改过呢?
  听说本片要被重拍,借以纪念电影先驱黑泽明诞辰100 周年,相信影坛这股“人性”风要吹好一段时间。衷心期待着更多这类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四:罗生门观后感
  每次看完电影都感觉很不爽,准确说应该是……没爽够(请勿联想) —— 主要原因当然不在于电影的好坏(因为我看的都是别人看完后百般推荐的,在这里发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当然可能会与电影的主题深刻程度相关。就像每次去某个地方,总想留下点什么印记,通常会是照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曾来过。加之今年以来在室友的谆谆诱导下开始了断断续续的写日志,于是又想记录自己的一些突然收到某种触动而产生的比较“深刻”的认识,这种触动会来自于读一篇小说,看一部电影,听一场讲座,看一个十大贴……这应该就是文学概论老师讲的“读者意识”吧。不管作者是否已经死亡,读者想要借助作品
表现自己的相法总会出现的。我就属于这种想要表达自我的读者吧。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顽主》和《罗生门》,一部是舍友推荐已久的电影,另一部老师则在课上说过。这两部都应该是那种“让人看了没两天三天缓不过神来”的,这里就说说这部日本的《罗生门》吧。其实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三个偶聚在一起避雨的人,一起讲述的一个故事。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带着他的妻子,在山中,一个强盗见色起意,最终占有这位妻子并杀掉那个丈夫。主要讲述故事的是一位农民,他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发生,但他应为怕被牵扯进去,就对官府说自己是时候才发现的。这位农民和另一位僧人讲述了他们在官府看到的意外被抓住的强盗,逃跑的武士的妻子,还有通过女巫做法,传达的死去的武士对于事件的陈述,这三位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整个事件进行描述,于是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真相。英勇无比的强盗,为了贞洁但不屈反抗的妻子,被妻子教唆陷害的武士。这三个相互对立的形象在一位旁观的农民的描述中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强盗武艺平平,而且并不勇敢,妻子并没有坚守贞操,并向强盗屈服,而这位武士也是在同强盗的搏斗中被杀死的。这位农民虽然没有了解当事人的内心状态,但只有他的描述才是最真实的。当然农民没有向官府陈述真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偷拿了作案现场的一把珍贵的匕首。这位路过的听众表示人间早已没有了相互信任,存在的只是虚伪,
自私。影片最后,也是主题得以升华的地方,他们三人听到了一名弃婴的哭声,这位路人跑过去抢走了婴儿身上的和服。而这位已经被认定为自私的人的农民,从僧人手中接过婴儿,最终表现了人间真情信任的存在。雨过天晴,阳光照着农民的背影的离去。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而且拍摄手法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黑白片。这里就算是我的一片观后感,真的推荐大家有时间看一看。
 
篇五:《罗生门》观后感
  刚刚把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次,其实是第二遍了,大一的时候第一次看了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就只记得那是一部日本黑白片,当时对黑泽明的名头也并没有多少认识。
  二年后的今天再看,是认真地,带着脑袋去看的。整片看下来,也没有给内心造成多少震撼,并不像影片开头那个和尚所言“比地震、火灾、战争、瘟疫等所有灾难更加可怕”的感受。我不太关注影片是如何表达人性中卑劣的一面,我更加关心的却是如何从故事中三人在公堂中的描述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破解案件的真实经过。
  撒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故事中的三个人在公堂上为了掩饰自身那些卑劣的行径而各
自歪曲真实,编造利已的故事。
  多襄丸实际上只算得上是一个胆小的贼盗,在决斗时持剑那簌簌发抖的手臂,以及紧绷着的面部肌肉,都出卖了他那颗发颤的心,而在公堂对簿时,却故作狂妄,刻意维持那种江湖大盗的气派,还煞有神气都称从来没有人能在他手下21回合不败,而那武士能却与已激战到25回合,呈出一副识英雄重英雄的气概,而实际的情景不过是两个双手发抖、牙关打振的狗熊在撕打,最后运气好的那一个把那个倒霉的杀掉。
  死人也会撒谎。影片安排了女巫召魂的情节,让那女人死去丈夫也能在公堂对簿,他自称因妻子背叛而伤心丧气,自尽而亡。而事实上,是他首先抛弃了妻子,然后在决斗中败北被杀。
  影片中的女人其实是比较惨的,先是遭到强盗的强奸,接着被丈夫抛弃,双重打击接踵而来,我想在强盗与丈夫之间,她应该更恨她的丈夫。在她的供词里,更多的是隐瞒事实,而不像两个男人那样歪曲事实,唯一编造出来的就是那段她的丈夫用轻蔑的眼光注视着她,这一段占了她的描述的大部分内容,可见女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女人为感情撒谎,而男人为的是他们自傲的尊严。
  三个人对同一件有着不同的陈述,这让真相显得扑朔迷离,但每个人的描述都几乎没有破
绽可寻(应该有的,只是我能力不足以察之),这让破案变得困难。虽然我无法从他们的描述中发现破案的蛛丝马迹,但也从人物的行为中观察到一些迹象,与后面揭露的事实真相所允合。
  多襄丸见到女子纱帽下的真面貌后起了歹念,但他知道要夺得女人首先得打败她身边的丈夫,看到这里我猜想,多襄丸熟悉森林地形,先跟踪这二人,然后到合适的地方下手,除掉男的,夺走女的。若他武艺高强,胆色过人,自然会当面强夺,在女的面前直接把她丈夫打倒。没想到多襄丸的做法是施计引走男人,背后偷袭才将之制服。看来这位江洋大盗的武术并不如何高强,其狡猾更高于胆色。后来决斗场上,胆颤手抖的窝囊相正正印合了这一点猜测。
  女人的丈夫看来也不太关爱妻子,一个陌生的多襄丸用好刀相诱就能把他引开,而他竟愿为看刀甘愿让妻子单身在密林空道而不顾,难道他就不怕妻子被坏人掳走?这样的男人,妻子也不如好刀宝贵,其后来抛弃妻子的行径也就不难理解了。
  整部影片的主旨是揭示人性中自私与虚伪的丑陋,在片里面其中一个浪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在现在这个时代,坏人比好人活得好。所以他会毫不手软地夺去披在弃婴身上的和服,按照同样的逻辑,他去偷、抢、拐、骗才能活得好,若一个社会只有当坏人才活得好,
这成了怎样一个社会?
  个人的道德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没有确定的关系,道德好的人当然不一定可享受高水平的生活条件,而许多干尽坏事的土豪、大官却生活在钱堆里,可见,上天不会因你的道德比别人高一筹就多赏你一分钱,道德与财富天生就没有关系。
  既然道德与财富无关,为什么在影片的时代里,坏人比好人活得好,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显然又是好人比坏人活得好?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人类自己设计所致,在一个社会里面,若一个人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就会被赏赐金钱,相反若这个人有违道德就施加惩罚,这样人们就愿意做好人,在这个社会里,人类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好道德意味着高收入。
  如果一个社会激励机制缺失,人们去偷去抢不会受到惩罚,那么许多人自己就不去劳动,专抢别人劳动成果,不劳而获。好人去劳动,坏人却来享受劳动成果,坏人活得比好人好。
  我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肯定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时代,社会提倡勤劳诚信,社会更倾向让好人过上好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1:0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9853665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pdf

标签:电影   妻子   没有   人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