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见、平衡与团队
《一问一世界》概况
一、作者介绍
作者:杨澜 朱冰
杨澜:著名节目主持人,资深传媒人,现任阳光媒体集团、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朱冰:中国传媒大学知名学者,资深策划人,独立作家。 一本书,两个作者,每一章都是杨澜写一篇,朱冰写一篇。杨澜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东西,朱冰则主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写杨澜,但是主题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本书是杨澜在请人炫耀自己,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读完全文后,我更相信写这本书是杨澜对于自己创办节目的热爱和对理念的坚持,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梳理十年500余位嘉宾的对话和个人经历。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特意在网上查找关于作者朱冰更多的迅息,可惜没有,我不禁再一次感叹作者身为媒体人,对媒体营销策
略的准确把握,低调的合作作者,使大家的注意力没有丝毫的分散,从而使得本书销售取得巨大成功。
二、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个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
全书分为六个篇章,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六个主题:
(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2)你不想赢吗?
(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
(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到2011年,杨澜做了500多期《杨澜访谈录》,每个访谈人物平均要问到20个问题,算下来就有一万多个问题。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六个问题,成为本书的六个章节主题,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经由这一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以及她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过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多面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整理这本书里的杨澜的20年历程,大致如下:
杨澜,1968年生。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那一年,因一个提问引起制片人的注意,使得非播音专业的杨澜有机会走上了电视舞台。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同年,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1996年,可能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这一年,在纽约,她拿
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杨澜视线),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让杨澜一气呵成同时做了。1997-1999两年里,杨澜停留在“凤凰卫视”这座山头,用三人半的团队,制作了一百期节目-《杨澜工作室》,成为当年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广告收入相当于整个台广告收入的1/10。2000年1月,杨澜和丈夫成立“阳光文化”,开创了亚太地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人物传记为特色的主题频道-阳光卫视,同年,杨澜的第二个孩子诞生。2001年,《杨澜访谈录》暨新版《杨澜工作室》开播。2003年6月,阳光卫视70%股权转让,走上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的道路。
三、六个问题带来的思绪涌动
与家庭并驾齐驱,成为新时代女性代表。同时,在经历“阳光卫视”的发起,成长,瓶颈,衰退后,她找到事业上新的平衡点,那就是放弃,这样的“失败”未尝不是更深一步了解自己的“成功”。当你认为她聪明时,书中会告诉你,她做了多少“笨功夫”,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一摞摞厚厚的资料、人物传记、嘉宾的文章为采访做准备。平时镜头前她的眼袋已经告诉我们她有多劳累。她的个人经历再一次印证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
之九十九的汗水”。当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时,可曾想到,每一代都会有人自叹生不逢时。父辈们出生的时候赶上大饥荒,少年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工作时“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环境恶劣不是我辈所能想像的。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更关心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2011年考研报考人数在150万人左右,录取比例是3:1。一个本科生工资低的也就一千多,甚至赶不上经验丰富、勤劳的农民工。房价与考研人数一样,年年都在飙升,这两年在国家强力的调控下才略有减慢。这一代,想不啃老有点难,啃的是父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积累起来财富。远见果然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把握时代的命脉。每个人都想卓越,如果成真,卓越一词就会消失。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懂政治,不懂gdp,没有大学文
凭,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没有远见,但是不能忘记了我们有笨功夫。远见,我们送给那些更优秀的人士吧。
团队是我看这本书首先在脑海里闪出来体会。我们总是关注到作者本人是如何优秀,但是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才使得杨澜在幕前光彩照人、运筹帷幄。那么多优秀、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在幕后,凭着一份纯粹而高贵的精神追求,互相配合,精诚合作,形成以杨澜为灵魂的“梦之队”,打造出一个高端、坚持自我的品牌。在我们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合作的成员不是我们能选择得了的,所以我们要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加强沟通。如果成员总是想要在保护自己,可能就没有什么篇二:城市的远见观后感
城市建设学院
城市规划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