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你别无选择》之中的人物分析
摘要: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充满疯狂的闹剧氛围,断断续续的故事情节却折射出一副夸张化的人物生活画面。它并没有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连人物都是不完整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空白。然而,它就是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反映小说主旨,画面中最重要的不得不说是小说中的人物,本文就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探讨。
关键词:时代,选择,反叛心理
(一)浅析小说人物选择
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描述故事,冷静、客观的描述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爱创造的年轻人。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很难分清楚人物主次但我们能很清楚的发现这群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对外部环境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选择。
小说开头就提到: “李鸣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李鸣眼里,自己不是作曲的那块料,
他希望退学,但是却遭到了王教授的拒绝“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极端的做法,那就是躺在被窝里来表达他对这样的学习生活的厌倦和失望为了抗议贾教授呼吁的“对学生的从生活到学习的一切正统教育”,他撕毁了作业本;而在累死人的考试中,他在一瞬间看透了“根本无所谓对错,反正你永远也无法让贾教授说对”,他突然觉悟到在贾教授的眼里,一切不依照他原则来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从而在感觉上完全泯灭了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之后他去厕所撒了泡尿,试卷对错不是由严肃的思考、充分的讨论来否定,却由一泡尿否定了;在贾教授要召集会议时,他却冒充学生会的组织出游;最后,他对自己“身体太健康、神经太健全”的症状的绝妙分析,对小个子“抄的‘准则'”的绝妙思考,以一种冷嘲的调子宣示了他与贾教授式教学的完全诀别。在他决定了要退学之后,他选择了一种奇特的反叛方式,这样是消极的。而在小说的最后,李鸣最终因森森获奖看到希望而走出了被窝,虽说李鸣的选择从一开始是消极的,但是也为下文做铺垫,文章主体线索也应当围绕此开展。
对森森,一直以来,他都沉浸在寻找自己的力度的过程中,他要一种种力度,那是他自己的力度,他自己的风格。相比于李鸣,森森却是有很大的不一样,他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他喜欢创作,面对贾教授这样的老师,他选择了埋心于创作,或许只有创作他才能暂
时的忘却精神上的迷茫和苦闷,忘却在这既有的伦理规范中生活所带来的苦恼。他致力于探索“更超越世俗但更粗野更自然的音响”,但他却饱受这一探索过程的折磨。既要寻找自己的“力度”又要冒着不被人们承受的危险,森森感到一种精神迷惘和精神苦闷。小个子到异域去找寻艺术创造的新途,对森森说的一句话,更是激励着他去寻找自己的音响和力度,最终他的音乐为世界所知。这是一个艺术叛徒困苦的探索过程。面对所谓的风纪,他选择的是坚持自我,寻找一种自己的力度和风格,很明显的他成功了,笑到了最后。森森的选择坚持是正确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大部分有志于改变发展的人的做法,只有埋头,只有坚持改造,才能创造不一样的世界,影响潮流方向。
对孟野,他是个有才气的学生,他门门功课都五分,可他就像个疯子,脑子里满是疯狂的想法,充满创造的灵感,离不开女人却又被女人折腾的死去活来。他的参赛作品精妙无比,却被冠上“法西斯”的嫌疑而被淘汰,最后还因为妻子的一封控告信弄得不能不中途退学。他是个热爱音乐的家伙,结构感好,分寸把握好,有时他的作品让弦乐的音响笔直地穿过人们的思维,然后让钢管钢管像炸弹似的炸开,打击乐像浓烟一样剧烈地滚动。这样可以使乐队和听众都手舞足蹈。在森森眼里,孟野的曲子就有一种“妈的力度”,如果不是夹在音乐和女朋友之间,相信孟野会是一个出名的作曲家。面对女朋友和音乐,孟无奈的
选择了女朋友,他是极其不愿意离开这个大学的,至少不是被劝退,当他离开时,他内心是千万个不舍。就像他说的“世上并没有没有音乐的地方”,他对音乐有的是追寻一种原始的感觉,他还希望能创造出更为质朴,悲伤的曲子,然而却在一刹间,他便要离开,离开他梦中多次梦到的地方。
小说是一群大学生的故事片段凑成的文章。在这样一个特定时代,他们面临着守旧和改革,他们率先一步登上高等学府,在这里,他们承担着各种冲突与压力。当变革的压力要冲破历史的惯性时,他们紧张而严格的学习,为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寻找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解放的思想与守旧的思想的冲突,在贾教授这类人存在的情况下,他们做出的选择了各自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使小说主体更为完整,人物特色更为多样,同时还表现出当时社会不同人的选择和做法,虽然有所夸张,但本质却没有太大的不同。
(二)浅析人物反叛行为
当外在的保守的环境与内在改变的迫切希望冲突,反叛便爆发。贾教授是一个守旧的老头,常用“文艺该走什么方向”来讨论文艺问题,情不自禁地谩骂学生的作曲技巧探索室“法西斯”、“杀人犯”;他不想有任何专业上的创新,也不允许别人做这样的尝试,还“毫不怀疑
任何与他不同的研究都是堕落”,在他的眼里,只有严守旧规律的曲子才是好曲子;他的嗜好是“大谈风化问题”,“从不穿新衣服”、“尤为恨那些二十岁就开始谈恋爱的‘小流氓’”。他有许许多多的要求,自己却作不出像样的曲子,就像个顽固的小老头。如此的不协调,成为了大学生们所面对的极大阻力,他们是想创造、改变的,在这高墙里,变得如此的艰难,他们背着这样的历史包袱在勤奋努力,他们的思想被这样两种相反的力拉扯着肢解着,旧的、新的,他们就体验着新旧时代的斗争旋涡里奋斗的痛苦。面对旧的他们选择的只有反叛,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所突破,超越时代的束缚,适应时代的潮流,寻找自己的声音,寻找自己的力度——“妈的力度”,寻找自己的个性。
小说情节断断续续,虽然没有给我们完整的一个人物,却抛给我们一群反叛的人。李鸣想退学,最终没退成。石白引经据典反驳老师。马力买书整理自己的图书馆,连借书卡都不缺。森森一天到晚寻找一种“妈的力度”。孟野有才华,却经常闹失踪,最后娶了个歇斯底里的老婆,控告孟野并要求学校开除他,然后一起被发配边疆。而那三个女生,猫喜欢偶尔喵两下,懵懂每时每刻都处于懵懂状态,时间很有时间概念,但是被几个男生追她都是来者不拒。他们都处于一种脱离正常的生活状态。学校里的小环境正正反映了社会的大环境,小说中的大学生们也正反映了社会广大群众了一种常态,通过这样的反叛行为进行抗
争,通过这样的一种间接的方法,探索人生。通过这些反叛对贾教授的形象和作曲系整个学院氛围的辛辣讽刺,把艺术教育中的某些陈旧的内容与僵化的形式,把青年学生的心理,毫无讳饰的表现出来。人性在作者的笔下的到充分的表现,面对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不同的反叛行为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唯一不变的是反叛的本质:求取变革。
(三)小结
小说人物各具特色,在这样的一个有各种冲突的时代背景当中,描绘了一群人物的选择,通过描绘一段一段场景,表现了他们反叛的行为过程。
文章的最后,森森获奖了,想起以前的一切一切,听着《莫扎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曲》,突然,他哭了。看起来,只有森森是获救了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结束了,然而,实际看来,一切都并未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文化大环境都并未有很大的改变。在这样守旧的氛围下,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的行为选择进行抗争,的确,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学习作曲,只是,他们希望改变,或许,通过森森,他们重新拥有了希望,因此欣喜、欢狂。李鸣最后也获得了森森获奖带来的希望,对李鸣来说,呆在被窝只是他拒绝接受旧思想的表现,而他应该在之后做出不同的选择来“反叛”。
在特定的时代下,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拥有这不同的情绪,悲与喜、得与失、无奈与勇敢。他们反叛,间接直接的作斗争。我们从中感受爱与痛,罪与罚,缠绵与孤单,温柔与背叛。我们只是旁观者,但我们却仿佛在其中;我们虽然是旁观者,但我们却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