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外人》读后感(15篇)
《局外人》读后感1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
说实在的,这部小说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没看懂,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小说开篇从主人公莫尔索的母亲去世讲起,不明白为何只因棺材已钉上,他就不愿看母亲最后一眼,在追悼会时也没有流一滴眼泪。正是这些原因,反而被进行了一场审判。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世界对于人来说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
这本书买回来打来塑封,才发现既没有前言和后记,也没有作者简介,通过手机搜索才知道,加缪是存在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他结识了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方面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好友。1951年因为哲学论文《反抗者》与萨特等人进行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局外人》读后感2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局外人》读后感3
这是本使我的灵魂震颤的书。默尔索是我的同类,我对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话感同身受。他有错,错的是他出于自保杀了人,他甘愿为此付出代价毫无开罪的想法。他没想到人们会对他施以人性冤案——因为你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你是禽兽,所以你就是蓄意杀人你罪无可恕。
他从不会欺骗玛丽说我爱你,也许玛丽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动。
他交朋友的时候,不会因为大家都说这是坏人就对此人全盘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这个坏人最真挚的友情。
妈妈死了,他不会哭泣。别人说他残酷无情,却不知他早已参透向死而生。
淘宝上《局外人》有句宣传语,说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这本书。但我相信默尔索的格格不入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共鸣,这就是这本书流传为经典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一个没有悔恨的杀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读后感4
王小波先生的__应该受到过加缪的影响,但王小波先生对人性之荒诞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解读,更喜欢王小波先生__的切入点,同样是活得洒脱没心没肺的人设,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务实灵活。
看到默尔索对自己受刑时的想象总让我想起鱼玄机受刑时的情景…
加缪的这本书不断的强化了默尔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剧的结尾。这个故事写了一个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热爱自然,感受自然,行为表达自然。这样一个随性之人却因司法或说世人不能合理解释理解"为何要补枪""为何不哭丧""为何不信上帝",而将默尔索本人架空,自图其
说的脑补推理出所谓案发经过,其在叫人唏嘘不已。(实际反映出了逻缉的黑洞,拥有完备的逻缉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逻缉并不是万能的,特別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觉”的代入)
这故事也告诫我们,即使一个随性之人,也不要去当一个不勾选人生问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别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尔索是个态度鲜明的人,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局外人》读后感5
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
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我联想到了,冥想。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
《局外人》读后感6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
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看似是谈主人公的荒谬,其实是反应社会的荒谬。终其一生,希望我们能活得不像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