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局外人》读后感(集合15篇)

更新时间:2023-06-04 23:01: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局外人》读后感(集合15篇)
《局外人》读后感1
  一个当年1940年才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把我们的社会看到如此透彻,并且在几个月后马上又写出西西弗神话那样的哲学力作,真是让人觉得他惊如天人一般!
  默尔索最后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甫进行的对抗与辩论,在这里,他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正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对眼前这位神甫的厌烦以及长久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迸射出像熔岩一样灼热的语言之流,使人得以看到他平时那冷漠的“地壳”下的“地核”状态。
  他的“地核”也许有不少成分,但最主要的就是一种看透了一切的彻悟意识。他看透了宗教的虚妄性与神职人员的诱导伎俩,他的思想与其说是认定“上帝已经死亡”,不如说是认定它“纯属虚构”, “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这个不存在的救世主”。
  加缪的荒诞与反抗的思想体系,让我们在面对上帝已死后的去宗教信仰思想空白档期中帮助我们开启了新的精神哲学思考!看后还是不能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的思考,真如
天人一般的加缪!
《局外人》读后感2
  一个人,对母亲的死似乎不带悲痛,与谁交朋友也无所谓;平常人觉得结婚这种大事也丝毫不放在心上;面对职业,没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对死刑却不挣扎,而唯一想要挣扎的可能就是想发表一下作为被告的观点,然而这却被无情扼杀掉,因为局内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处事的态度的威胁性。
  审判不针对事件本事而东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规范,不禁让人觉得可笑。
  拒绝神甫的拥抱,就是拒绝上帝,拒绝相信所谓的救世主,默尔索是这样的果敢,又是这样让人怜悯。
  然而,现实中,能做到默尔索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横流的世界,生存,职业,婚姻永远是生活的主题,我们似乎都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办法看淡一切,当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时,当我们失业时,当伴侣离我们而去时,几乎没有人能稳住内心当个“局外人”。我们心中有太多欲望,关于金钱,关于成功,而无论哪种欲望占据内心,我们都没有办法
成为默尔索。
  没有人能轻易成为默尔索,而加缪的这篇小说里却有这样一个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纪的“荒诞——绝望”的主题。
  于个人而言,既然我们都成不了默尔索,那么我们也不必成为默尔索,每个人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于社会而言,希望社会能充满正义与光明,莫让无辜的人感到绝望。
《局外人》读后感3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4
  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d away。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
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滑向了“我怎么都行”(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这样的虚无态度,怎么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感谢莫索尔,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排欲沟”,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学会了接纳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5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
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后感6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飘荡直至陷入深渊的故事:
  在世俗的角度来看,默尔索是一个麻木冷血无情的人。面对母亲的过世,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会女友。面对女友关于是否爱她的问询,他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或许不爱。面对滥情的邻居惩罚情妇的要求,他说没有理由拒绝。面对死亡审判,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容冷静,甚至是无所谓。临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应该有人来谩骂他才好,以免死的太过安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3:0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90892190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局外人》读后感(集合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局外人》读后感(集合15篇).pdf

标签:社会   没有   拒绝   生活   面对   应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