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加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溃退/馈赠 镌刻/隽永 翘楚/翘首而望 颁发/颔首低眉
B.佃农/河畔 解剖/陪伴 悄悄/悄无声息 荆棘/筋疲力尽
C.缰绳/僵硬 畸形/崎岖 屏风/屏息敛声 拖沓/杳无消息
D.逊色/殉职 娴熟/弦乐 周济/同舟共济 嘹亮/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许是物质生活丰富让味觉麻木了吧,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B.总决赛现场,面对歌手的突然退场,主持人看风使舵,冷静救场。
C.这伙人伪装成政府机关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措施。
B.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C.在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中,给运动员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D.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解说:这句话标点正确。
B.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解说:句中的“萧索”是形容词。
C.参天大树 苏州园林 高尚情操 宝贵意见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解说:这句话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给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
②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
③当年尧茂书的探险队就曾经在此漂流,虽英雄壮志未酬身先去,此地却因此而名声大振
④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
⑤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
A.①④⑤③② B.④⑤②①③
C.①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③①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①从军击胡,用②善射,杀首虏③多,为郎④,骑常侍⑤。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注:①良家子:平民子弟。②用:因为,由于。③首虏:敌人的首级。④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⑤骑常侍:郎官的加衔。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军士吏被甲(_____)
⑵数从射猎(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4.甲、乙两段文字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