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山水画皴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吕文娟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经典,其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出来的一种绘画语言符号,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李唐活动于两宋之际,他的绘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即分析其早期作品中皴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李唐《万壑松风图》为例,从时代背景和皴法的美学角度展分析、再现自然对象的刻画,可以总结山水画中皴法的发展和创新演变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征。
关键词:山水画;皴法;艺术形式
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起步颇早,陈师曾以为“山水画之肇端,盖由北方胡族侵入中原,汉族渐次南下,四周之境遇遂使汉人开山水之端,其原因实为老庄哲学之影响”。[1]陈传席认为中国山水画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最多的一种艺术门类。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有不少学者全面的研究山水画的各个方面,尚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形成,在于社会生活所铸造出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更在于画家能否发现可充
分体现这个‘个性’色彩的自然载体”。[2]宋代山水是一个趋向成熟的阶段,研究李唐作品皴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意义。
中国画、山水诗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散点透视的入画视角,一直是山水画演变发展的中轴线。早在魏晋之际玄学的盛行,使画家向往贴近自然,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鼓励中国的文人雅士漫游自然发现真理。经过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并将其付诸自己的绘画批评实践。宗炳认为“以形写形”与“画山水之神”两种不同的绘画观念。[3]王微提到“孤岩郁秀,若吐云兮”表明山水画中的灵变之势。[4]经过他们的努力之后,山水画终于发展成独立的画科。
山水皴法的形成是画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观察、写生和艺术实践的对客观物体一种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山水画从隋唐以前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的“皴染俱备”,皴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山水画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荆浩的“斧劈皴”原型、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等皴法的发展代表,这些皴法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