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2023届河南省洛阳、平顶山、许昌、济源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3-06-04 13:17:53 阅读: 评论:0

济洛平许2022-2023学年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空间是切入中国山水画形式问题的关键,前贤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已日臻详备和深透,特别是宗白华、程抱一等学术前辈的开创性探索,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与西方风景画中所呈现出来的静穆空间不同,中国山水画将时空打并一气,在空旷幽眇的山水空间背后,暗涌着天地大化的无限生机。细作甄别,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美感主要源自三个方面:永恒感、音乐感、真实感。
英国汉学家苏立文认为,中国山水画中那种自然生动、宁静平和的气氛在其他民族的艺术中是不多见的。这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性。它所表现的不是某一个历史瞬间的时间点,不是特定的某个历史场景,而是抽象的、一般的、天人容与的自然景貌。山水画的叙事性不强,而抒情性颇为突出。但中国山水画家所抒发的,不是那种血脉贲张、呼天抢地式的情感,而常常是静谧清淡的自然至情。表现在山水画中,就是“永恒”的生命体验。可以说,永恒是山水画的独特美学品格。这种永恒,是对不断消逝的流俗时间的对抗与超越。现实时间停滞了,审美时间却在悄悄地绵延,令观者流连忘返。
然而,山水画中的“永恒”不是绝对的“无时间”,而是以审美时间置换了流俗的现实时间。审美时间渗透到山水画的形式肌理之中,表现为与宇宙的生气节奏同律合拍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一方面是静谧永恒,另一方面是生机跃动,两者看似矛盾却在山水画中契合无间,水乳交融为一片生气葱郁的时空至境。
画家以抽象写意的线条笔墨来表现自然景貌,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对真山实水进行客观复制的路径.从面将画面空间从视网膜成像后的“逼真幻象”转向一种写意的、活泼的“灵的空间”。《宋书》所记载的宗炳
即是借助画作游而观之,澄涤襟怀,了悟大道。那如何游,如何观呢?宗炳《画山水序》谓:“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身所盘桓”即观者不是站在某个固定的地点看,而是随着山水景色的自然延展移步进行打量;“目所绸缪”即观者要移情山水,细作观瞻品味。画家将自己亲身所至、亲眼所见的自然物貌收并一处,经一番对位置布局的“惨淡给营”、最后编织成一幅和响共鸣的动感山水画。这样造就的山水世界,“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
但客观地讲,中西绘画艺术不好作价值高下的区分,其空间形式的不同实际上根源于中西方文化对“真” “虚”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西方绘画从建筑、雕塑脱胎而来,不可避免地受其空间观念的影响,
追求视网膜成像后的逼真感。中国绘画所要表现的“真”不是视觉真实,而是流布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真实与生命真实。在古人看来,绘画可以呈现万物的情状景貌,沟通天地的德性。而且,在画家的笔下还可以随心调度,自由地表现天地自然所未能彰显的东西以纤毫之笔补造化之不足。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空间不是建立在通常意义的“真实”基础之上而是以“虚”为根本法则。这与西方绘画基于视网膜幻象的线性透视空间迥然有别。中国山水画不寻求眼前的有限空间,而是以一管追光摄影之笔,拟写天地之虚,借自然的“外在之貌内在之势力”呈露宇宙间无尽的勃勃生机。
(摘编自詹冬华《山水画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其思想渊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空间这个切入中国山水画形式问题的关键,宗白华等学术前贤的研究渐趋详备深透。
B.中国画家在山水画中所表现的是永恒的生命体验,抒发的常常是静谧清淡的自然至情。
C.中西文化对“真”“虚”等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中西绘画价值有高下之分。
D.中国山水画力避对山水客观复制,呈现出写意的“灵的空间”,尽显自然、生命真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分别从永恒感、音乐感、真实感三方面展开论述,逐层深入。
B.第二段通过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类比,论证了中西方绘画在静谧特点上的相通之处。
C.第三段征引苏立文的观点,意在论证中国山水画虽然叙事性不强但抒情性颇为突出的特点。
D.文章在表述观点时,使用了“主要源自”  “客观地讲”  “不可避免地”等词语,严谨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美学品格“永恒”,不是绝对的“无时间”,而是审美时间对流俗时间的对抗与超越。
B.静谧永恒和生机跃动对立统一,渗透到中国山水画中,表现为与宇宙的生气节奏同律合拍的“音乐感”。
C.既要跟随山水移步进行打量,也要移情山水,仔细品味,宗炳正是借助画作来这样游而观之,参悟大道。
D.西方绘画追求视网膜成像后的逼真感,中国山水画则不寻求眼前真实,而是借自然呈现宇宙的无尽生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近日,
我国首座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进入并网调试的最后阶段,该电站是迄今为止全球功率最
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
储能调峰电站相当于城市的“电力银行”,也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宝”,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
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风能、光能等新能源。这些新能
源虽然清洁可再生,但都不稳定,于是人们就利用储能调峰电站,将其发电产生的富余电量储存起来,
发电不足的时候再放进电网。
(摘编自胡惠雯《揭秘全球功率最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材料二:
盐穴是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500-2000米深度的盐岩层中形成的人造地下洞穴,其体积可高达百
万立方米,不亚于一个摩天大楼。开采盐岩时向地下盐岩层钻井中注入清水,使盐溶化后采出饱和卤水
即可形成空腔。盐岩具有非常低的渗透率与良好的蠕变行为,即使产生微裂缝也可通过盐的重结晶功能
实现自愈合,能够保证储存溶腔的密闭性。力学性能稳定,能够适应地下储存压力和介质的变化。
(摘编自曾渠丰《地下盐穴,缘何成为储能新宠?》)材料三:
利用盐穴存储空气是最为经济、最为安全的储存方式,盐穴也就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的新宠。江苏省
金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就是由盐穴改造的大型“充电宝”。
在用电低谷期,电网有富余的电量,就开始给“充电宝”充电。这个过程好比给气球打气——地下
900多米深处的巨大盐穴是“气球”,用电带动的空气压缩机就是“打气筒”。压缩空气时,空气温度会
增加到300多摄氏度。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需要将高温高压空气冷却为40摄氏度左右的常温高压空
气,冷却时释放的热量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储存在地面油罐里的导热油中,常温高压空气则储存在
地下盐穴里,就这样,电能被转化为热能和空气势能。
用电高峰时,首先给换热器预热,然后打开盐穴井口控制阀。瞬间,近140个标准大气压的常温高
压空气从地底深处的盐穴涌出,在换热器内由导热油加热到300多摄氏度,成为高温高压空气,驱动“
气透平膨胀机”冲转,通过轴承带动发电机转动——电又从空气中“重生”了。
利用盐穴来储能发电在其他国家并非没有先例,但采取“非补燃”技术却是国内首创。此前国外已
投运的电站都通过燃烧天然气来加热,“补燃”过程会产生碳排放。金坛项目将压缩空气过程中产生的
热能储存起来,发电时再将热能释放,提升了电能转换效率。据测算,该项目全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万吨。
(摘编自姚雪青《赋能地下盐穴助力高效用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能源发电产生的富余电量被储能调峰电站储存起来,发电不足时再放进电网,这对电力系统起到了
“削峰填谷”的作用。
B.盐穴是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形成的人造地下洞穴,开采盐岩时,向盐岩层钻井中注入清水使盐溶化,采
出饱和卤水即可形成。
C.在用电低谷期,空气经压缩机压缩时温度会增高,所释放的热量被储存到导热油中,电能就转化为热
能,以备再利用。
D.常温高压空气通过导热油加热成为高温高压空气,驱动“空气透平膨胀机”冲转,带动发电机转动,
这就使电“重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运用新型储能技术调节电能,相当于城
市的“电力银行”。
B.大力发展风能、光能等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并做好储能工作以保证其稳定性,就能够实现碳达峰和
碳中和的目标。
C.盐岩在微裂缝条件下可借助盐的重结晶自行愈合,力学性能稳定,这源于其具有非常低的渗透率与良
好的蠕变行为。
D.中国率先利用盐穴来储能发电,采取国内首创的“非补燃”技术,既节约用煤又减少碳排放,电能转
换效率得到了提升。
6.盐穴为什么成为储能新宠?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桂林之旅  童言
八月,西南边陲,暑热铺天盖地,芒果熟得通透。他暗暗地想,到了月底,就能去桂林看看了。
桂林,这次一定要去成。他打算举着一直贴身携带的妻女合影——那是他遗憾缺席的女儿百天时的照片—在桂林拍上一张全家福。对了,方方正正浆得硬挺,迷彩底纹绣金的姓名牌是重要的出镜嘉宾。这块小小的姓名牌,他宝贝得很,它曾无数次被汗水浸透,也曾伴随他被领奖台上的聚光灯照耀。带着姓名牌达成游览漓江的夙愿,对他而言,也是一份珍贵的纪念。
他是个四川娃,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带着满腔的憧憬向梦想出发了。新兵连的日子刻骨铭心。纤尘不染的道路,整齐划一的队列,就连路旁的草木都生长得格外规矩。床铺上被子的位置、衣柜里服装的顺序、牙缸里牙刷的角度……都要统一。他从不胜其烦到渐渐领悟:这些大大小小的统一,叫作纪律。正是因为有这些横平竖直的约束,他和他的战友们不断向的标准看齐,行走间是步调和谐的方阵,战斗时是团结有力的集体。
新兵下连被分配到广西边境,距离桂林仅有百余公里,那么近,像是一场缘分的奔赴。部队院子里种满了金桂、木棉、芒果树,十月,桂花飘香。经过义务兵两年的摸爬滚打,他通过考核,被任命为勤务班副班长,有了二十天的宝贵假期。他一次次目送战友回家团圆,却迟迟未打休假报告。干一行爱一行,新兵连里他是训练标兵,炊事班里他要成为烹饪能手。有时间他就捧着菜谱学,围着灶台练,把战友的家乡菜变成拿手菜,换着花样让众口不难调。很快,战友直夸“你小子有灵气,是块做饭的料
”。他嘿嘿笑着不说话,就像他也曾默默笑着,咽下那些醒发不够或是醒发过了头的馒头,酸的、碱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懂得。
直到国庆假期过后,队里安排他休假,填报休假地点时,他说回家之前想去桂林玩儿几天。司务长给他
一张二十元的纸币,告诉他泛舟漓江的时候,可以拍一张画中画。他举起纸币,画中的漓江水面清透,波光
粼粼。这张纸币,让漓江变得那么真实可感。日子在盼望中一天天过去,盼望也一天天变得厚重。怎料临近
休假,他却被母亲急病的紧急电话叫回了家,第一次计划出行也被迫搁置。
四月,木棉花红得绚烂。那年,他已服役满十年,从新兵蛋子变成了士兵骨干,是队里的金牌驾驶员。
那年,他要举行婚礼,未婚妻说想去看三亚的海,他不想让她失望——这个默默在家乡守候他的姑娘,朴素
而善良,从未道过什么委屈,提过什么要求。于是他想着,回家前短暂途经桂林,将行程压缩到极简,就当
去了结一桩心事。
年假一天天临近,他抚摸着通往桂林的车票,心底生出隐隐的担忧,总感觉这假期完美得不太真实。像
是要印证他的预感,休假前夕,驻地连日雷雨交加,单位某条重要信号的线路中断了。信源在山上的一个无
人值守处,盘山路陡峭湿滑,驾驶经验不足极易人损车覆。开车带抢修队上山,他是不二人选。撕掉签批过
的假条,收起反复把玩的车票,他主动请缨说,让我去吧。
新学员很快见识到了老司机的真本事。行至一处绕不过去的积石堆,最陡处倾角将近七十度,就连工程
师都提议大家下车徒步爬过去。可前方还有很远的山路,弃车就会极大延误抢修进度。他眉头紧皱,仔细观
察了坡面,接着一脚将油门踩到最大,车子咬着石坡艰难上攀了几米就因动力不足停顿了,这时他轻轻松了
一点油门,再切准车子下滑的间隙,将油门狠狠踩实。车子平安翻过了最难的关头,载着大家及时寻到了信
号线路的断点。
线路的修理维护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山间云雾缭绕,他常常眺望着云海中隐约可见的国界线。每个岗
位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顶得上去也是一种幸福。战友的信任比黄金还宝贵,不是
吗?想到这里,他心里渐渐豁然。后来又有了可爱的女儿,他的生命被更多美好充盈着,桂林之旅未能成行,
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今年是他在部队的最后一个年头了,就要和院子里的金桂、木棉、芒果树告别了。他下定决心,想去桂
林“毕业旅行”,和魂牵梦绕的桂林说声你好,也说声再见,怎料又遇军事演练
……
还是会有遗憾,就像在没有军号声的清晨醒来,心底还会隐隐浮现出失落。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作风气质形成于部队,许多年后,他家里的被子还是会叠成“豆腐块”,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他走起路来还是那么昂首挺胸,透着一股子精气神,甚至有人喊他名字,还会条件反射地弹跳起来,响亮回答一声“到!”逗得亲朋捧腹,妻子也会笑着嗔他“还是那个傻样呢”。
那年九月,他退伍了,带走了那张崭新的二十元纸币,带走了那枚泛黄的过期火车票,留下了那个没能和桂林山水同框的姓名牌。
关于他的记忆封存在部队书架的某本纪念册里,册子里的某一页上印着他微笑的照片,旁边写着:
一个名叫桂林,在广西服役十二年,却没有去过桂林的士兵。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队的院子里“桂花飘香” “木棉花红得绚烂”,这些景物描写,既标示着时间的流逝,也暗含
着士兵对军旅生活的热爱。
B.文章开头写士兵想在桂林拍上一张全家福,尤其是让他珍视的姓名牌和桂林山水同框,这表明在他心
里姓名牌有着特殊的意义。
C.士兵再次错过桂林之旅但获得了幸福感和战友信任,“心里渐渐豁然”表明他因这些美好的生命体验
而放弃了去桂林的念想。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士兵的可贵品质和思想
情感,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8.文中说“作风气质形成于部队”,士兵身上有着怎样的“作风气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文章以“桂林之旅”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
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3:1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558731898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届河南省洛阳、平顶山、许昌、济源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届河南省洛阳、平顶山、许昌、济源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pdf

标签:山水画   中国   储能   时间   电站   空气   空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