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梅山傩戏发展现状及思考

更新时间:2023-06-04 12:59:42 阅读: 评论:0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梅山傩戏发展现状及思考
摘要:梅山傩戏是湖南湘中地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记载着古梅山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况。梅山傩戏的发展多年来以家传和师传为主,文章通过对梅山傩戏的调查研究,结合梅山傩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梅山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与挖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的魅力受到了海内外更多的关注。作为研究南方民俗史、宗教文化演化史等的“活化石”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再现古梅山人生活习俗和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深入的研究梅山傩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梅山傩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概述
梅山傩戏又称傩坛戏,其历史发展久远,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它兴盛于湘中地带,如娄底新化,冷水江,安化等地带,发展于农村地
区。梅山傩戏从原始的傩祭活动中演变而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取地方戏曲的特点,逐渐加入一些诙谐有趣的戏份,成为了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戏曲样式。梅山傩戏的秉性为巫傩,它的核心是讲述祖先故事,也就是对祖先的崇拜,所以表演的内容以祖先劳动生产和繁衍后代为主。古梅山人相信通过表演傩戏这种方式在人和神之间建立某种契约能够达到去除病因,驱邪祈福,获得平安的目的。一到年底傩事最为活跃,百姓都会争先邀请傩戏团队至家中开坛做傩事,祈求新年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寄托百姓的美好愿望,期望获得菩萨、神灵的庇佑。例如下图就是梅山当地的老艺人们被百姓请至家中开坛做傩事的场景。
    梅山傩戏种类丰富多繁,分为多种不同派别的傩坛,例如“苏式傩坛”、“杨式傩坛”、“欧阳傩坛”等等。派别不同则演出的内容也不同,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傩戏在表演之前需要设置一个傩坛,傩坛也就是表演时的一个场地。傩坛的设置很有讲究,需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需要摆好菩萨、供品以外,还需要摆放一些面具,常见的面具角色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吞口”,“吞口”也称之为“鬼脸”、“小鬼”。 巫傩师在演出时,带上面具载歌载舞,一旦巫师带上面具,则立马进入人物角色,梅山人相信通过表演这种方式在人和神之间建立某种契约,能够角色附体,人神对话,祈福求子。戏班们表演的场地不固定,可在百姓
家中祠堂、院子、门外等。表演的经典剧目有《搬锯匠》《上五台山》、《大法师公》等。演出的道具较为丰富,除了巫傩师自带的牛角、围服巾、令牌、师刀、法衣、锣鼓、等法器外,东道主家的斗笠、蓑衣、桌子、板凳、竹水桶等日常用具都可以充当道具,伴奏用简单的锣、鼓、笛等简单的傩事乐器。家主菩萨也分等级,级别越高的人地位也越高,则可骑坐在有牛、马背上,地位低的菩萨则只能穿简陋的草鞋和朴素的服饰。其中招武郎是唯一一个级别最高的家主菩萨。
      因梅山傩戏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被中外媒体誉为“中国民间戏剧的奇葩”、“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之称。同时在2011年,梅山傩戏被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梅山傩戏的现状分析
(一)梅山傩戏地处偏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梅山傩戏处于湘中地带,由于湘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交通不便,此处的梅山傩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远离外界,所以梅山傩戏只是单纯的内部流传,外界几乎无人知晓,更不
用说对外深远发展了,因此也导致了国内人士评论“湘中无傩戏”之说法。另一方面,在早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文革时期,梅山傩戏遭受社会的打压,被认定为“迷信”,严重遏制了傩戏的流传和发展。直到21世纪初梅山傩戏才开始受到外界关注和研究。2005年冷水江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者开始收集整理傩戏相关资料、撰写文字。2006年在冷水江市设立了“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傩戏研究会也在冷水江设立了“傩文化研究基地”。于2011年历史悠久的梅山傩戏文化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娄底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2016年在中国湖南新化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并展示了古老的梅山傩戏。梅山傩戏也相续走出国门赴美国、日本演出,受外界好评。此时,傩文化才被公众认识和关注。
(二)传承人缺乏,梅山傩戏发展缓慢
由于老艺人相继仙逝,传承人越来越少,严重限制了梅山傩戏的发展。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的传承人苏立文先生于2021年仙逝,苏老艺人的离开,是我国也是世界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梅山傩戏主要是以家传为主,并且传男不传女,这也限制了傩戏的发展。梅山傩戏对于传承人的要求也是极其高,村中长者告知至少需要拜师学徒三年以上才
能出师,并且考核非常严格,需要“上刀山下火海”,必须当着全村人的面完成苛刻任务,才能被公众认可成为巫傩师,面对苛刻的考核要求,从事傩戏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也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舞蹈文化占据社会主流,严重打压了傩文化,当代年轻人对梅山傩戏的兴趣逐渐弱化,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从事傩戏工作者越来越少,消弱了梅山傩戏的发展。
(三)政府缺乏重视,对梅山傩戏保护欠缺
对于梅山傩戏的发展政府给予的保护力度不够,自从21世纪初梅山傩戏被公众关注之后,政府才给予政策支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对梅山傩戏进行长期管理,而是任由它的发展,不理不睬。假若政府部门转变态度,采取行动,落实到工作实处,相信梅山傩戏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普通话全国普及,地方方言弱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也受到重视,普通话开始全国普及,随之农村地区也受到影响,大家都纷纷说起了普通话,在校的孩子们上课都是普通话
交流,方言逐渐减少使用。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梅山傩戏的工作者也将普通话纳入了表演当中,普通话代替地方方言,地方方言逐渐消失,从而导致梅山傩戏“变味了”,丢失了其老祖宗流传下来“原汁原味”。
三、梅山傩戏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独具特色的梅山旅游文化,拓宽一体式线路
娄底新化具有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纳入国家申报世界与自然双遗产的紫鹊界秦人梯田、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国家级自然森林大熊山、自然森林三联峒景区等等。正在兴起的梅山傩戏文化完全可以借助这些独具特色的梅山自然资源联合发展,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帮助,转变观念,放大眼界,给予政策扶持,将梅山傩戏联合这些丰厚的自然风光一起发展,打造一体式的旅游线路,促进梅山傩戏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将它推广出省外、国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到湖南梅山傩戏。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多样性,积极保护地方方言
我们广大青少年需要摆正正确的观念,正确处理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关系,两者互不抵抗,
我们需要积极地接纳两者的共存,在运用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积极使用地方方言,做到不排斥,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保护梅山方言的重要性,梅山方言是我们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是祖先流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若丢失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因此,保护好梅山方言,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使用地方方言。梅山傩戏表演中,演员们依旧需要坚持使用梅山方言,保留傩戏文化的真实性、传统性,让观众感受到梅山的语言文化。为了避免观众听不懂当地方言,可以借助其他的方式,例如演出屏幕上显示翻译字幕、或者人工语言翻译等等。
(三)培养传承人,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老一代艺人的相继去世,培养接班人是目前不可懈怠的任务。我们需要鼓励年轻人正确地对待梅山傩戏,认识其艺术价值,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梅山傩戏保护单位工作者可以定期举办傩文化艺术节,邀请传承人们上台表演,设立梅山傩戏爱好者协会等等,加大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和氛围感。同时也需要积极搜取、整理资料,采访老艺人,将梅山傩戏整理成书籍,让观众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阅读,也为传承人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政府也需要相应扶持,傩戏工作者们长居农村,农村地区条件较为艰苦,生活身
体条件无保障,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给工作者们提供相应补助和关心,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安心的参与到工作中来!
(四)加强培训力度,建立长期的保护机制
梅山傩戏作为我市我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被傩戏界的专家和学者们所认同和接受,这是值得欢呼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冷水江和新化当地的百姓并不认可梅山傩戏,大家一直认为它是一种封建迷信,不科学,是盲目的信仰和崇拜某种邪门说法或者某人物。面对这样的现象冷水江文化馆保护部门工作者应该采取措施落实到实处,例如举办梅山傩戏知识讲座,给村民们科普保护梅山傩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们才会正确认识梅山傩戏,不会扭曲而污名化。相信经过这样的定期培训,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知识盲区,认同家乡的文化遗产是难得可贵的,会因为梅山傩戏的存在而自豪和满满荣誉感!同时也会发自肺腑的更加重视和保护它!
梅山傩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护好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复活梅山傩戏,不仅是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再现,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其他学科研究的鲜活资料,因此我们必须
做好保护和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与发展,让我们的梅山傩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申彦舒,翟婧媛.新媒体视域下梅山傩戏传播路径研究[J].情报探索,2021(06):98-102.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2:5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5478265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梅山傩戏发展现状及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梅山傩戏发展现状及思考.pdf

标签:傩戏   文化   发展   需要   方言   保护   文化遗产   地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