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民事侵权责任研究
穆鸿杰;药恩情
【摘 要】随着近年来校园欺凌视频的不断曝光,其主体低龄化、方式多样化、影响恶劣化等特征引起了社会、国家的高度关注.自国家层面于2016年颁布了有关校园欺凌防治的专项通知之后,广东省、天津市等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规定,但其内容大多将民事责任的承担归于监护人以及学校等教育机构,而忽视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群体的民事责任,导致有关旁观者责任一直都是立法和理论研究的空白点.从对旁观者主体的具体分类以及其性质分析两方面出发,探究该部分群体的民事责任.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28)004
【总页数】5页(P91-95)
【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民事责任
【作 者】穆鸿杰;药恩情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3.5
0 引 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当下的校园欺凌现象与以往单纯的校园暴力或者是简单的校园打闹戏弄是完全不同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会造成被欺凌者心理上、精神上的重大创伤,影响其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关于校园欺凌的事后处理,主要是借损害赔偿途径起到惩治欺凌者和弥补受害人的作用。由于欺凌者大多是在校的未成年人,其经济赔偿能力有限,赔偿责任最终都会诉诸监护人。当然,在校期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过错,大部分的司法判决都会要求监护人和学校等教育机构一起承担经济赔
偿责任。但是,从近年曝光的校园欺凌视频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实际发生的校园欺凌往往是群体行为,除了欺凌的主要实施者以及被欺凌主体之外,旁观者往往占较大比重,他们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在旁边摄像、鼓掌、呼喊等,而这部分群体该如何定义?目前法律界的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对其重点研究,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问题处理中,并没有切实关注到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外的这部分人群。然而,事实上这部分群体在实际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方面,他们的消极行为可能会导致被欺凌者受到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的欺凌,其最终影响更加恶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将这部分群体转化,让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可能会起到及时制止欺凌行为、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作用,从而维护校园安全和秩序。因此,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将该部分群体纳入侵权责任的承担范畴?如果纳入,那么他们的责任又该如何定性?
1 校园欺凌中对旁观者主体的分类
校园欺凌是指在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是在学校可以管辖控制的范围内发生的欺凌行为,对被欺凌学生造成心理上或者精神上的伤害,致使其无法正常在校学习与生活。旁观者一词本不属于法律术语,但是在法律背景下,却有不同
的含义,即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旁观者,从文字层面意义进行理解,即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在一旁围观的群体。其在整个欺凌过程中保持中立的态度,既没有支持欺凌者,也没有保护被欺凌者。广义上的旁观者涵义范围较广,包括欺凌行为的协助者、呐喊助威者、局外者等。笔者所探讨的旁观者主体是广义上的旁观者,范围较宽。是指在校园欺凌中,既不属于欺凌行为的积极实施者,也不属于被欺凌者,仅是指目睹欺凌事件全过程,在旁边呐喊助威、拍手叫好以及望风等起到辅助作用或者心理上助力作用的部分群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不断曝光,众多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到旁观者这一角色。学者宋雁慧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2 434张有效调查问卷,对五个省份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是否参与过校园欺凌事件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有81.4%的学生承认自己之前扮演过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34.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曾经多次旁观。[1]46-50赵红霞对新疆石河子市5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4.5%的学生会选择帮助被欺凌者,及时制止欺凌;6.6%的学生会积极参与欺凌行为,协助进行欺凌;16.9%的学生会选择对欺凌行为置之不理。该组数据反映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大部分学生有保护被欺凌者的意向,只有小部分群体会选择协助
或者置身事外。[2]1405-1407
马晓春教授对平均年龄在13到14岁之间的59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2%的学生都曾参与过校园欺凌事件,其中保护被欺凌者占30%(占比最大),置之不理者占比17%,协助实施欺凌和煽风点火者相对较少,占比13%。从这组数据中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占绝大多数的都是旁观者,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仅仅占小部分。[3]38-43综合上述数据以及理论,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主体分为群体欺凌行为的协助者、煽风点火者以及置身事外者这三部分。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协助者是指在欺凌事件发生过程中,其行为通常是积极地作为,在实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帮助欺凌者更便捷地实施欺凌行为。之所以将该部分群体定性为旁观者,是因为较欺凌者而言,其并没有参与欺凌行为发生前的谋划,事前处于不知情的状态,只是在事发时进行参与和协助,主观恶性较欺凌者弱,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实际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他们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望风、帮助制服被欺凌者等。为了避免欺凌行为被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会选择在隐蔽的巷口协助,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就会提醒施暴者,俗称“望风者”。
煽风点火者又被称为强化者,是指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积极呐喊助威、鼓掌大笑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在事件中不同于欺凌者所表现的积极作为,也不同于协助者起到行为上的帮助作用,其主要起到的是心理上的支撑作用。欺凌事件中的未成年人,大多都是在读的中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往往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期望在同龄人中展现自己的独特和强势,有强烈的征服欲。因此在欺凌事件发生过程中,当欺凌者在听到同龄人的呐喊声或者是拍手鼓掌声时,其征服欲就会更加强烈,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实施欺凌行为。这部分群体所起到的强化作用,往往使得欺凌行为更猛烈、持续时间更长。
还有部分群体,他们的行为仅仅是简单的围观,具体表现可能是驻足一旁观看或者是发现欺凌行为之后选择离开,我们称其为局外者或者置身事外者。局外者主观上往往表现为中立的状态,一方面对欺凌者没有言语或者行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没有制止欺凌者或者保护被欺凌者。总体呈现出消极、冷漠的状态。[4]
2 旁观者主体的性质和责任
要研究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就有必要针
对旁观者群体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分析责任的承担问题。我国目前有关对侵权主体定性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在《侵权责任法》中的第8条到第12条,这些条文囊括了数人侵权的所有侵权主体类型。校园欺凌事件往往是群体性事件,属于数人共同实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笔者认为在性质上可以将其定性为数人侵权,本质上属于共同侵权,但究竟是属于协助、教唆或者是共同危险行为抑或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则需要结合具体的主体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