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及成就
第一篇:《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及成就
第一,《诗经》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狩猎、捕鱼、缝纫、搓绳、修缮、畜牧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诗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第一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及贵族统治者对劳动的偏见
第二,《诗经》反映了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如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或描写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坦率的表白,或描写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和幽期密约时的兴奋,或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或描写失恋时的痛苦和爱情受阻时的反抗情绪。《诗经》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婚姻问题的诗作,这些作品记述了媒人的活动,突出了媒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记述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繁杂的新婚典礼,《诗经》中许多诗篇,或描写夫妻间融洽和睦的家庭喜悦,或描写夫妻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或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抒发了深切的悼亡之痛,或记录了信誓旦旦的诺言,或记录了弃妇们发自心底的悲怆的呼声。
第三,《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尤其是西周后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诗大序》),再加上“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小雅。何草不黄》序),使得兵役、徭役格外沉重。大量诗篇通过服役者的长号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服役者为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诗经》非常重视战争的记叙,对天子功德的歌颂,对将帅英武的赞美,对王师军容的强大及部队武器装备之精良的褒誉,自然,这与周人以修明文德、崇尚礼义为上,征战杀伐为下的思维模式有关,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政治生活。《诗经》所反映的政治生活,自然首先就是奴隶们度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批判,这些作品记录了周代人民反抗斗争的轨迹,反映了人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成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佳作。二雅之中有一批贵族知识分子们在厉、幽时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生动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这些诗作,以其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抒情风味,成为《诗经》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诗篇。
第五,《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宗教生活。《诗经》对周人的宗教生活有全面的反映。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宗教观念,并结合农业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对“天”“帝““神”特有的崇拜,对祖先神的崇拜及于农业有关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从隆重的祭祀场景,到繁杂的祭奠过程;
从周人祭祀天地、祖先时的虔诚心理到祭祀时尸、祝、主祭人之间的对话,甚至占卜算卦、圆梦解梦,《诗经》均有明确记载。大雅和周颂中各有一组颂扬祖先的诗作,诗篇充满了对祖先英雄业绩的自豪感和崇敬心理,显示出中华民族先辈们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第六《诗经》记载了贵族的燕飨生活,这些诗作诗周人礼乐制度的反映,周人有意识地在这轻歌曼舞、红灯酒绿的和谐气氛中,培养贵族清高文雅的情操,去联络感情,增加血缘意识,加强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写实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具体细节、具体场景,抒情写意,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2、赋比兴的827Az术手法。赋,用于状景、状物、写人。多用于生活片断,也有通篇为赋,有追叙、顺叙、插叙等。诗经中比喻,常用于形容人物,事物、讲道理、说感受。手法有明喻、暗、借、博喻,且所用比喻都为家喻户晓之物,与后楚辞不完全一致。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其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情况有二: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增强抒情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之间形成意
义上的层递关系,在意义或情思上有所添加,如《黍离》、《采葛》等。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间用杂言,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自由,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其三,《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当时的作者不知晓音韵规律,其声韵谐调,皆出于天籁自然。它既有一些基本模式,又于模式之外灵活多变。此外,《诗经》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它词汇丰富,又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况。
第二篇:诗经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
、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
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
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