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

更新时间:2023-06-04 06:28:56 阅读: 评论:0

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
王建玲(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
藏品鉴析
摘要:投壶是古代的一种博戏。从春秋时代的射礼衍生而来,有着教化的作用;又因其简化了射
礼,降低了习射难度,可在宴饮时进行,参与者日众,故娱乐性凸现。投壶将“教”与“乐”融为一体,
是对古代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极好诠释。它成为儒士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社会时尚。在其
发展的两千年中,形成了完整的“投壶礼”,投壶技艺也被纳入“庙堂礼乐”之中。它“寓教于乐”的特
性使它绵延两千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它“寓教于乐”功能的丧失,使得它日渐衰落,最终为现代体育所替
代。
关键词:投壶寓教于乐博戏
投壶为中国古代博戏的一种,是士大夫饮酒助兴时进行的投掷游戏。《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才艺之礼也。”可见,投壶自产生时就具有了两种属性:一为礼仪,一为游戏。说它是礼仪,因为其从春秋时代的射礼衍生而来,有着教化的作用。正像《礼记·射义》所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投壶源于射、射寓于仁,古代常将投壶与礼仪仁道相提并论,归纳于“教”的范畴;说它是游戏,因为投壶简化了射礼的程序,降低了习射的难度,而且与之相比,还可以出现在多种场合、且有着更为活泼多样的形式、各种人等的参与,亦可归于“乐”的一类。作为博戏的投壶将“教”与“乐”融为一体,是对古代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极好诠释。本文试从投壶与礼的关系以及其历代的发展等方面,来说明博戏投壶寓教于乐的特点。
一、投壶与礼
投壶之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起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投壶研究者争辩不休的问题。《礼记-投壶》郑玄注:“投壶,‘射之细也’”。投壶是从“射礼”演化而来的。《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有分析认为,投壶是从“大射”、“乡射”演化而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1但作为射礼的延伸,投壶最远的投掷距离不超过九尺,近的
仅五尺或七尺,很显然它与古时有着习武练兵、选拔
人才、见习礼乐作用的射礼已相去甚远,只能归类于射,“今此投壶,射之类。”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投壶是从“燕礼”中演化而成的“燕射”。孔颖达注
疏《礼记·投壶》时说:“投壶在室在堂;是燕乐之事,故知此射亦谓燕射,非大射及乡射也。”从这个
角度看,投壶也是从古代酒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娱乐博戏,只不过古人认为它与“射”有着共同的“习礼乐”作用。无论哪种说法,投壶都和“射礼”有着直
接的承继或连带关系。最早的投壶活动,具有与射礼
相同的礼仪,如揖让、进退等礼节:“投壶之礼,主
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嘲主人和客人进行
“三礼三让”后,各自就位,开始投壶,这和射礼几
近相同。而投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礼仪教育性能,
“宾主礼让,安心宁神”、“立德正己,君子之争,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既带有娱乐性,又保持了君
子之礼。投壶这种“正己而发”的特点,使人在游戏
过程中可以受到传统礼乐的教育。对投壶与礼的关系,历代学者有着十分透辟的阐述。三国时期魏邯郸
淳有《投壶赋》日:“调心术于浑冥,适容体于便安。”“悦与坐之耳目,乐众心而不卷。”晋傅玄的
《投壶赋序》日:“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宋司马光的《投壶新格》更是对投壶源于“中正”的
根基推崇备至,“是故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
!!!!!!!!!!175
以为国,可以观人。”也许正是因为投壶讲究礼节,能够使人中正安详,契合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所以投壶一经出现,便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极力追捧,并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一直流传至清朝才渐渐衰落。早期的投壶以“礼”的成分为主,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投壶日趋大众化,其游戏的一面日益加重。
最早的投壶方法,是以短矢投向盛洒的壶中,后来随着投壶游戏性的加深,它有了特制的矢和壶具。游戏时,先将投壶置于室内,堂上或庭院当中,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按规定的距离(离壶五至九尺)跪坐于壶的周围,依次将一根根柘木或棘木做成的矢向壶口投去。矢的形状一头尖,一端齐,颇似没羽的箭,故名。矢的长度有三种:在狭小的室内,取长二尺;在堂上稍广,取长二尺八寸;庭院中则取长三尺六寸(注:一寸约2.31厘米)。_般壶高一尺二寸,壶腹五寸,口径二寸半。游戏时有专职的“司射”于旁监督,按“算”和“马”计数,中多者胜,败者罚酒。投壶的规矩礼仪颇为讲究,在活动中常伴以鼓乐助兴。据司马光《投壶礼仪》记,投壶所用人有:札生一人,职唱赞;司射一人,职栽判;司正一人,职主罚;使人一人,职执壶、荐羞等;赞者二人,职取矢,由主人家的成员担任;酌者二人,职行觞,有胜方人员担任;弦者若干人,职歌诗鼓乐。关于古人投壶的画面,河南南阳曾出土一方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形象的描绘了当时酒宴投壶的场景(图1),画面刻画的惟妙惟肖,是我们研究汉代投壶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使我们看到投壶与礼的密切关系。
二、投壶发展的简史
投壶最早出现于西周,从目前史料来看,这一活动最晚在春秋时期的上层社会中就已经流行。到了战国时代,投壶这项贵族化的活动趋向大众化,并很快成为民间竟相追逐的时尚。《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图君主,举行投赢之戏的事。
汉代以后,投壶更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说,上至君主大臣,文人墨客,下至三教九流热衷于此者比比皆是。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狂热的投壶爱好者。他不但自己经常参加比赛,而且还特别网罗了一批投壶高手在宫中。《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时有一个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东观汉记》也曾记载,东汉的大将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洒设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已成为儒士生活的一部分。
魏晋时期也颇为流行投壶,只是在流行的过程中,增加了其难度,更加注重它的娱乐性。《经说·投壶》记载,当时的投壶花样繁多,有“隔屏风投之”、“闭目投之”,还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各种玩法,明目繁多,技法有百十余种。《魏略》记:邯郸淳曾作投壶赋千余言,“奏之文帝,以为工,赐帛干匹。游楚,好投壶自娱。”《太平御览·晋书》云:“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南史·柳恽传》记载:“齐竟陵王当宿晏,明早将朝见,恽投壶枭不绝,停舆久之,进见遂晚。齐武帝迟之,王以实对,武帝复使为之,赐绢十二匹。”柳恽通宵达旦投壶,朝见晚了,齐武帝不仅不斥责,反而“复使为之,赐绢十二匹。”可见当时统治者对此的喜爱。
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走向衰落,仅在士大夫中盛行。宋神宗熙宁五年,宋代宰相司马光对当时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颇为不满,他著述的《投
76b!!!竺!!!!!图1东汉画像石
壶新格》一卷,根据古礼之义对投
壶作了全面的总结。他说:“夫投
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
以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
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司
马光重订的《投壶新格》将那些娱
乐花样去除,想使投壶成为“纳民
心于中正”的活动,而他对投壶“正己而发”的过度秦汉时期的推崇,对于那些把投壶只看作娱乐的宋代文士来说,投壶多为陶质政是格格不入的。
铜质。无双耳,到了明清时期,投壶日趋哀落,只作为统治阶层圆腹,细颈。≥l 学习和实践“周礼”的符号,在成为复礼活动的同标准尺寸为壶囟一时,又抹杀了它的娱乐功能,也正由于“教”与七寸,口径二i j “乐”的这种彻底的分离,参众数量日益减少,博戏半,壶高一尺一投壶渐渐的消失。北京中山公园原为明清时期的社稷寸,容斗五升,坛,在袁世凯当政时期的1915年,增建了十字形的敞
壶腹五寸。
亭“投壶亭”,还保存了六只清代铜质投壶,算是对2002年商洛地区“投壶”之礼的最后祭奠。
东龙山汉墓中曾作为一种礼的表现形式,投壶限制女子的参与。出土了一件绿釉早期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投壶,可随着时代发展,女陶投壶(图3)口子投壶不仅存在于民间,在贵族阶层中也难以抑制。径4.5厘米,高清代《红楼梦》、《镜花缘》和《金瓶梅》等文学作24厘米,细颈,品中,都有关于女子投壶戏嬉的记载。故宫博物院藏无耳,圆腹,这品清.喻兰《仕女清娱图》册“投壶”图(图2)表现应是目前为止我的正是女子投壶的场景,从图中看,壶具似乎比一般们见到的较为早常见的还要复杂些,不但颈部有四耳,腹部还有四期的投壶实物,耳,更具有挑战性、娱乐性。
虽然残损较为严三、投壶形制的演变
重,但仍然可以
《礼记》中对投壶的形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窥视其全貌。
两晋南北朝
时,由于士大夫好宴饮,投壶更是风行一时。此时的投壶已.完伞
图2清代侍女清娱图
说明至少在周时投壶就已经产生,但是目前不敢确定考古发现的商周文物中哪一类是投壶,从后来的实物资料分析,商周时期的贯耳壶或许与投壶有一定的关系。
图3汉绿釉陶壶
图4唐代褐釉投壶
藏品鉴析
失去了“礼”的成分,向着世俗的娱乐化发展。其外观形状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在壶具的两侧增加双耳,“耳小于口,而赏其用心愈精,遂使耳箅信多。”因此,投壶的玩法上也就多了许多的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骁
箭”(投入壶中之箭反跃出来接着又投入中者)。据《颜氏家训》记载:
“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古者实
以小豆,为其矢之跃也。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善。”可见,技艺的多样化,更加增强了投壶的娱乐性。
1972年陕西礼泉县唐越王李贞墓出土了一件三彩投壶(图4)高35厘米,颈部两侧有双耳。这件三彩投
兰三.!!竺!三!划
77
壶,当为墓主人李贞生前实用之物。其造型精巧,色彩艳丽,实属罕见。
宋代,投壶已没有了汉唐那样盛行,亦断续存在于士大夫阶层中。当时的宰相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到投壶可以“畅精神,荡血脉”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并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把投壶游戏推向-『新的层次。
图5清铜投壶
图6清铜投壶78I!!!!竺!!!!!
明清时期,由
r社会经济的繁
荣,也带来了文化
的空前繁荣,因此
投壶再度风行。不
仪在上层社会,民
间也广为流行。在
肜制上则更加变化
多端,也更加精致
讲究,有无耳、双
耳、四耳,甚至出
现腹部增加双耳、
四耳的造型。质地
上有铜、铁、陶、
瓷、金的。这次陕
西历史博物馆承办
的《陕西古代体育
娱乐文物展》中,
从凤翔博物馆和丹
凤博物馆分别征调
r两件清代铜投壶
(图5、图6)。其
造型精美别致、古
朴浑厚,特别是丹
风博物馆的四贯耳
铜投壶,高67厘
米,腹径36厘米,
,在口呈六棱形,在
,、麓颈的顶端依次有
大小相同、相互对
称的四耳,均为圆
筒状,四耳直径相同,略小于壶的口径,壶颈下方浮
出盘旋的龙,腹的上部刻有八卦及动物纹饰,外腹两
侧雕饰一对兽首,另两侧是一对双狮口衔着绶带。在
壶的颈部,竖着刻有“礼让堂置”四个字。笔者猜想
此壶有可能是安置于庙堂之处的。其原因是在投壶发
展的二干余年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投壶礼”,
投壶技艺也被纳入“庙堂礼乐”之中,形成了一整套
具有一定礼仪内涵的投壶礼。丹凤地区,清朝时是船
邦会馆所在地,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会停泊于此休息娱
乐,因此投壶游戏自然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好方
式,“投壶礼”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体育活动流入中国,博戏投
壶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投壶从最初的产生、流传、兴盛、衰
败前后持续了两干多年。不管什么原因,投壶脱胎于
射礼是公认的,两者在形态、意趣、方法、规则等方
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这样说,投壶是一种以矢代
箭,以壶代侯的小型射礼,是一种“筵席边的射
礼”。贵族们重视的是投壶过程中的礼节文化,而民
间则重视游戏中的竞技及酒席间乐趣。很明显,投壶
是雅俗共赏的活动。它“寓教于乐”的特性使它绵延
两千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它“寓教于乐”功能的丧
失,使得它日渐衰落。
注释:
【1】(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62,北京大学出版社,
2()0()年。
【2】【3】(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59,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年。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6:2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31336650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pdf

标签:投壶   游戏   活动   射礼   博戏   时期   娱乐   礼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