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注释】①扞 ( hàn) 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
④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预防
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开导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长处
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10.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3分)
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②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o(4分)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2.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
“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2分)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① ;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② 。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o(4分)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8.(3分)C
9.(3分)D
10.(3分)
填对2个得1分,填对3个得2分,填对4个得3分。
11.(4分)
①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1分)。
12.(11分)
(1)(2分)①见识浅陋(1分)②半途而废(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
【西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生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
..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
..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牧:统治
B.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案:根据
C.中程者赏,缺绳者诛中:符合
D.法者,非天堕堕:堕落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
..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
..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而.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3分)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3分)
12.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4分)
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4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8.(3分)【答案】D 9.(3分)【答案】B 10.(3分)【答案】A
11.(6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①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3分)
②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3分)
12.(4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2分)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2分)
13.(4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求】
《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1分);《管子·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1分)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2分)(能点出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文章有不同作用亦可)
【东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19分)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