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04 02:21:18 阅读: 评论:0

量一量、比一比  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1年12月1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
(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②交流图中的孩子们在测量什么。(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
(3)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法。
①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
②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④数据记录:指导学生比较,测量的数据大约是多少?(30厘米)
⑤板书:肩宽        大约30厘米
(4)分组实践,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桌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身高,课桌高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②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重点讨论身高和两臂展开的长度比1米长一些时怎么记录。如(    )米(    )厘米。测量结果板书如下:(5)变换形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
①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物体的实际长度。
②用手比:学生比划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比长短:如,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身高比课桌要高得多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熟悉的事物,认识它们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物体的长短表象,建立长度观念,同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而且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2.选择“单位”, 描述长度。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①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请两名学生用卷尺拉出6米的长度,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一下长短。
②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的长度。猜一猜:先让学生猜猜看,如果同学们肩并肩站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6米长?比一比:请同学们上台肩并肩站一站,看看猜得对吗?预设: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试一试:如果是同学们手拉手两臂展开呢,几个同学就够了呢?
预设:
5名学生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
(2)自主选择活动素材描述其长度。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表格。
②让学生按照描述鳄鱼长度的方式。
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表格中的物体长度。综合应用,全面评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写出两个你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或高度,再量一量。
(2)估一估,写出两样学习用品的长度,再量一量。
2.想一想,写一写。
通过这节课的测量活动,你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印象最深?还有哪些感想和认识?请用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经验这节活动课。
五、本节收获:
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1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1年10月18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  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仔细观察你在“美丽的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二)揭示课题
大家都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很多的“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伊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既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指一指,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二)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    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    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三)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四)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五)画一画(例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教材第  39 页“做一做”第    1 题。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2:2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81647864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测量   长度   学生   物体   活动   描述   合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