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比谁多谁少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颜色、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响,准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相同数量物体不同的排列方式,体验守恒的有趣现象。
3、积极与同伴交流,大胆表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学资源《比比谁多谁少》(课件)。
2、泥娃娃图片10张、10颗红色的棋子、10颗黄色的棋子。
3、学习资源④第25页。
活动建议
(一)导入活动
1、情境导人,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出示课件或引导幼儿阅读学习资源④第25页,创设参观民间工艺坊的情境,带领幼儿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8 个中国结、9只布老虎,10个泥娃娃等)。
教师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去参观民间工艺坊,看看里面都有哪些民间工艺品。”
2、理解感知物体数量与大小、颜色、排列方式无关的守恒现象。(二)基本环节
1、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中国结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两种中国结的不同。
提问:“两种中国结有什么不同?请你数一数每种中国结有几个。”
小结:不管是大的中国结还是小的中国结,它们的数量都是8个。物体的数量与其大小没有关系。
2、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颜色无关。教师出示黄色布老虎和红色布老虎,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两种布老虎的颜色不同。
提问:“两种布老虎的数量一样多吗? 各是多少个?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黄色的布老虎和红色的布老虎虽然颜色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9只。物体的数量与其颜色没有关系。
3、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方式无关。每个幼儿从操作袋中取出泥娃娃图片10张,教师引导幼儿将图片排列成不同的形状并点数数量。鼓励幼儿将图片排成与别人不同的形状,如一横排、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排列的图片形状并点数出泥娃娃的数量。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排列方式的泥娃娃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的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点数泥娃娃的数量。
小结:虽然泥娃娃排列的方式不同,有排成三角形的,有排成圆形的,有排成一横排的,但是泥娃娃的数量- 样多,都是10个。物体数量的多少与其排列方式无关。
3、进一步感知数量的守恒现象。
请幼儿取出操作袋中的棋子,用棋子拼摆不不同的图案,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数量的守恒现象(1) 引导幼儿操作10颗红色的棋子、10颗黄色的棋子,自由探索用两种棋子摆出不同的图形或不同形状的物品,如三角形、正方形、大树、房子等。(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拼摆出的图案并交流讨论:“大家摆出的
图案是什么?图案不同,用的棋子数量-样多吗?每种图案用了多少颗棋子?”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数量守恒的现象。
4、玩游戏“马兰花”。
将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每组人数可随机变换为10以内的数。游戏开始,各组幼儿随音乐边说儿歌边玩游戏,音乐结束,各组编排出不一样的队形,进一步体验数的守恒现象。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益智区完成学习资源④第25页的内容。
2、在一日活动中可结合值日生分餐点等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巩固对10以内数的守恒的理解。
点评: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如:在让幼儿喂小鸡时,教师没有演示操作方法,只是告诉他们:一只小鸡喂一条小虫。孩子们明白要求后,自然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了操作。
不足之处:对幼儿来说,语言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能帮助思维发展。幼儿在认识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更需要语言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他们通过操作、摆弄等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再通过语言将感性认识予以、归纳、概括、明确概念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