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一比》评课稿
平塘镇倒流小学-张彩屏
《比一比》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量,用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课,张汉清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1、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张汉清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投篮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哪组获胜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讨论中学生切实
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张汉清老师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2、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3、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张汉清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
资源学习数学知识。他所选取的“小熊卖冰糕”及“淘气过河”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